歡迎光臨!台北建築書店
回首頁| 會員專區| 訂單查詢 | 購物車| 資料查詢| 資料編輯            
首頁 >> 節能、生態

博士論叢 
高技術生態建築發展歷程從高技派建築到高技術生態建築的演進
    

編作者:劉雲勝著   

出 版 者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9-1        
版  次:1
頁  數:12.343        
規  格:膠版紙        
尺  寸:24cm
ISBN書號:9787112102686
定  價:NT 288網路價:NT 256 元 (未稅)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會的來臨
1.1.1.1 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歷程與信息技術
1.1.1.2 知識經濟的崛起與經濟全球化
1.1.1.3 社會生活方式的數字化與社會文化的全球化
1.1.1.4 人類思維方式的變化
1.1.1.5 托夫勒對中國的三大預測和對世界的四大新預言
1.1.2 可持續發展依然是21世紀的主題
1.1.2.1 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和挑戰
1.1.2.2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誕生
1.1.3 新世紀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
1.1.3.1 科學與技術
1.1.3.2 技術的特征與存在方式
1.1.3.3 第三次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
1.1.3.4 當代的大科學與高技術趨勢
1.2 研究動態
1.2.1 相關文獻及理論綜述--對信息時代、數字技術、高技術建築的研究現狀
1.2.2 相關文獻及理論綜述--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建築理論的研究現狀
1.2.3 相關文獻及理論綜述--技術哲學領域的研究現狀
1.3 研究的內容、目的、意義與方法
1.3.1 研究的內容
1.3.2 研究的目的、意義
1.3.3 研究的方法
2 建築技術理念的生成發展與哲學思考
2.1 建築技術理念的演進
2.1.1 原始時期
2.1.2 前工業時期
2.1.3 工業化時期
2.1.4 後工業化、信息化初期
2.1.5 信息化時期
2.2 哲學思考”
2.2.1 20世紀的哲學思潮
2.2.2 技術的哲學本質、價值和技術文明
2.2.3 異化與技術異化
2.2.4 技術觀的兩大走向
2.2.5 發展觀的兩大走向
2.2.6 對技術的多元批判
2.3 本章小結
3 “高技派”建築與高技術的發展歷程與信息化、生態化趨勢
3.1 “高技派”建築與高技術建築
3.2 “高技派”建築的求本溯源
3.2.1 近現代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影響
3.2.1.1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下半葉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技術表現
3.2.1.2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技術表現
3.2.1.3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影響
3.2.1.4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影響
3.2.2 現代主義的技術理性思想及其關學觀
3.2.2.1 現代主義的技術理性思想
3.2.2.2 現代主義--被曲解的理性主義
3.2.2.3 現代主義的美學觀--第一代機器美學(理性主義美學)
3.2.3 “高技派”的產生及其美學觀
3.2.3.1 相關流派、理論對“高技派”誕生所產生的影響
3.2.3.2 “高技派”建築的誕生--對現代主義的揚棄
3.2.3.3 “高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設計思想
3.3 “高技派”建築的異化、軟化和復歸
3.3.1 “高技派”建築的異化
3.3.1.1 異化時期“高技派”建築的具體表現
3.3.1.2 異化時期“高技派”建築的特征--極端的理性主義
3.3.1.3 異化時期“高技派”建築的美學觀--第二代機器美學(極端理性主義美學)
3.3.2 “高技派”建築的軟化
3.3.2.1 技術軟化及其社會背景
3.3.2.2 與兩大走向的技術觀相對應的美學觀--高技術與高情感
3.3.2.3 “高技派”建築的軟化
3.3.2.4 軟化時期“高技派”建築的特征--軟化的理性主義
3.3.2.5 軟化時期“高技派”建築的美學觀--第三代機器美學(軟化的理性主義美學)
3.3.3 “高技派”建築的復歸
3.3.3.1 數字時代高技術的復歸道路--數字化、生態化趨勢
3.3.3.2 數字時代“高技派”建築復歸的道路--數字化、生態化趨勢
3.3.3.3 “高技派”建築復歸的目標--共生
3.4 本章小結
4生態建築與生態技術的發展歷程與高技化、數字化趨勢
4.1 生態學及其基本原理
4.1.1 生態學的形成、發展及研究對象
4.1.2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4.1.3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
4.1.4 生態學的學科分支及研究方法
4.1.5 城市生態系統
4.2 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
4.2.1 具有原始生態傾向的傳統民居原型
4.2.2 早期具有樸素生態傾向的建築設計思想和實踐
4.2.2.1 20世紀初以前的樸素生態思想和實踐
4.2.2.2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樸素生態思想和實踐
4.2.3 “生物氣候地方主義”類型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
4.2.3.1 與能量關聯的、適應地域和氣候條件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
4.2.3.2 生物氣候地方主義建築設計理論的形成和實踐
4.2.4 “生態決定論”類型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
4.2.4.1 奈斯及深層生態學理論
4.2.4.2 舒馬赫及中間技術觀
4.2.4.3 西姆範德萊恩及法拉隆斯研究所
4.2.4.4 生物建築運動及蓋婭運動
4.2.5 “技術決定論”類型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
4.2.5.1 富勒及“少費多用”思想
4.2.5.2 威爾夫婦及自維持住宅理論與實踐
4.2.5.3 以高技術為特征的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與實踐
4.3 系統的生態建築觀
4.3.1 系統的生態建築觀及其相應的宏觀生態策略
4.3
4.3.1.4 生態建築系統的資源可持續性
4.3.2 生態建築及生態建築技術
4.3.2.1 生態建築的界定
4.3.2.2 生態建築技術及其技術分層
4.4 生態建築的設計原則及實施的制度保障
4.4.1 生態建築的中觀設計原則
4.4.1.1 環境保護原則
4.4.1.2 資源持續利用原則
4.4.1.3 適應地域和氣候原則
4.4.1.4 人性化、健康原則
4.4.2 生態建築實施的制度保障
4.5 生態建築與生態技術發展的高技化、數字化趨勢
4.6 本章小結
5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
5.1 當代建築在數字技術、生態技術革命中的演進
5.1.1 數字技術在當代建築領域的廣泛運用及其影響
5.1.1.1 設計及決策階段
5.1.1.2 施工建造階段
5.1.1.3 使用和管理階段
5.1.1.4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當代建築發展的影響
5.1.2 數字技術在當代生態建築設計中的廣泛運用及其影響
5.1.2.1 生態建築設計信息的獲取和收集階段
5.1.2.2 生態建築設計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階段
5.1.2.3 生態建築設計信息的分析和處理階段
5.1.2.4 生態建築設計實施的有效途徑--CAM技術與CIBM技術
5.1.2.5 數字技術與生態技術走向融合對當代生態建築設計與理論的影響
5.2 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及多元化探索
5.2.1 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及特性
5.2.1.1 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
5.2.1.2 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的特性
5.2.2 基于數字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多元化探索
5.2.2.1 融合多種技術思維的探索
5.2.2.2 積極采用被動式節約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的探索
5.2.2.3 通過高新技術達到低能耗、高資源效率、廣適應性的探索
5.2.2.4 積極主動對可持續設計的探索
5.2.2.5 以“生物一氣候”為主題的探索
5.2.2.6 以仿生建築學為主題的探索
5.3 高技術生態建築技術體系的理論框架
5.3.1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基本出發點與目標
5.3.2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微觀設計原則與技術措施
5.3.2.1 策劃及規劃設計
5.3.2.2 建築設計
5.3.3 智能化運行與管理
5.3.3.1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自覺應變能力
5.3.3.2 高技術生態建築自覺應變系統的基本構成與特征
5.3.3.3 典型個案分析
5.4 高技術生態建築研究體系的理論框架
5.4.1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哲學觀(共生的理性主義哲學)
5.4.2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技術觀
5.4.3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環境觀
5.4.4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文化觀
5.4.5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美學觀(共生的理性主義美學)
5.4.6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倫理觀
5.4.7 高技術生態建築的時代觀
5.4.8 認同的力量--當代高技術生態建築
5.5 本章小結
6 結論
參考文獻索引
致謝


本文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以數字時代、生態時代人類面臨的嚴峻資源和環境危機為背景,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線,以建築技術理念的生成發展為切入點,從哲學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紀的哲學思潮以及技術的哲學本質、價值和技術文明,並系統地分析了技術觀和發展觀的兩大走向以及對技術的多元批判,指出當代人類決不是簡單地拋棄現代科技文明而回到原始洪荒時代,而是要促進科技的人性化以及科技、生態、社會和文化的諧調發展,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哲學思想上的基礎。
其次,通過對高技派建築(狹義的高技術建築)的求本溯源,回顧了近現代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影響,闡述了現代主義的技術理性思想及其美學觀。根據技術哲學對技術的研究以及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相對應的三次建築技術革命,將高技派建築的發展界定為本原階段、異化階段、軟化階段和復歸階段共四個階段,重點探討了高技派建築在異化階段和軟化階段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技術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統而詳盡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築在異化階段和軟化階段的具體表現、本質特征和美學觀,指出當代高技術與高技派建築復歸的道路--數字化、生態化趨勢,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邏輯結構。
再次,以生態學及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特征為研究的起點,概述了生態學的學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系統地分析了早期樸素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深刻地剖析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全球性的綠色運動以後)“生態決定論”類型和“技術決定論”類型注重生態的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對當代生態建築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影響。在上述三項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系統的生態建築觀及其相應的宏觀生態策略框架,並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建立了中觀層面的生態建築設計原則框架,認為生態建築的普及與推廣必須從“淺層”的技術和經濟層面走向“深層”的價值和制度層面,指出當代生態技術與生態建築的發展呈現出高技化、數字化趨勢,為本文的研究建梅了理論平台。
最後,通過分析數字技術在當代建築領域的廣泛運用及其影響以及數字技術在當代生態建築設計中的廣泛運用及其影響,探討了當代建築在數字技術革命、生態技術革命中的演進,並進一步系統地分析了當代高技術生態建築及多元化探索,前瞻性地指出在當代數字技術、生態技術和建築科學技術融合的趨勢下,數字時代、生態時代的數碼建築(數字建築)、生態建築和高技術建築通過融合的技術手段走向了“三位一體”的融合道路,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兩大理論框架--技術體系和研究體系的理論框架。總結性地倡導並指出,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技術作為“一種拯救的力量”使得高技術生態建築成為人類面對當今和未來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危機的一種積極、理性的探索,無疑是人類文明、科學技術與建築進步的具體體現,必將成為當代和未來建築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本書回顧了近現代建築發展中的高新技術及其影響,闡述了現代主義的技術理性思想及其美學觀,概述了生態學的學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探討了當代建築在數字技術革命、生態技術革命中的演進。
本書是在當今數字時代、生態時代對解決資源和環境危機在建築發展方向上的一種積極、理性的探索研究,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本文以生態學及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特征為研究的基礎,建立了科學的、系統的生態建築觀及相應的宏觀生態策略框架,並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建立了中觀層面的生態建築設計原則框架,指出當代生態技術與生態建築的發展走向高技化、數字化的道路;系統地建立了高技術生態建築的兩大理論框--技術體系和研究體系的理論框架,積極倡導當代高技術生態建築共生餓得理性主義哲學。

劉雲勝,作者1992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城市規劃與建築系;1999年獲得武漢工業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2000年于同濟大學建築系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2006年進入同濟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

作者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城市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的研究,並將國內外先進理論與技術廣泛應用于設計實踐中,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城市與生態建築。

作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參加過兩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的研究以及高校教材的編寫,已完成幾十項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

為保障客戶權益及避免缺書退款作業的困擾,本店採取二階段的訂購作業流程:
(1)客戶將選定商品加入【購物車】待本店客服〔回報供書狀況及應付金額〕,客戶再據以付款
(2)按 即可與客服在線確認書況及下訂


                                      
*如欲索取系列書籍(雜誌)清單、大量訂購書籍或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
台北門市(地圖) / 108 台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11號4樓之6 TEL:(02)2312-1566 FAX:(02)2312-0820
營業時間:週一~週六 AM9:00 ~ PM6:00 (週日及國定假日暫停營業)
Copyright © 2016 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 台北建築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