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恭王府》  Prince Gong^s Mansion in Beijing

恭王府位於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四面環水,遙接西山,海子波光與山巒秀色銜接,朱樓高柳共天光雲影徘徊,是個山銜水繞的佳境處。真可謂是“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

這座王府數易其主。據考證,早在明弘治年間(16世紀初),寵閹李廣曾在這裏盜引玉泉,營建私第,李廣敗後,此宅歸屬不明。至清代前期,宅第歸何人文獻失載。但據現存《乾隆京城全圖》所示,這一帶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前乃是一片密集的民宅小巷,並無王公府第的跡象。至清乾隆年間後期,大學士和珅遂將此地據為私第,興造府邸,規制宏偉,裝飾華麗,幾與皇家宮廷相埒。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宅第被籍沒,改賜慶郡王永璘為慶王府;咸豐元年(1851年)改賜親王奕訢,稱恭王府;同治年間奕訢對府園大興土木,形成了今日所見的格局。恭王府體制之完備,建築品質之精萃,後園景物之幽美,在晚清王府中是比較突出的。

恭王府由府邸和後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約180米,占地約6萬平方米,南半部是軒峻壯麗的府邸,北半部是佳楊天成的萃錦園。

府邸建築分為三路。中路,現存府門三間,門前左右蹲伏大石獅各一座;儀門五間。儀門後為銀安殿和東西配殿,1921年毀於大火,今僅存台基遺址。銀安殿后是面闊五間的嘉樂堂和東西配殿,皆綠瓦朱垣,恢宏壯麗。東西兩路各有四進大院。多福軒和樂道堂是東路主要建築,內簷木裝修工藝精麗,梁架形制古樸。西路,二進院宇闊大,正房上懸清咸豐帝御筆“葆光室”陡匾一塊;垂花門後簷懸“天香庭院”匾,系慎郡王允禧的墨蹟;葆光室內簷裝飾彩畫,圖案別致,色彩古雅,是清代彩畫中罕見的佳作。西路三進院為錫晉齋,面闊七間,體量高大,樑柱用楠木包鑲,內簷的仙樓及隔扇俱用紫檀、楠木做成,雕鏤精美,彌足珍貴。府邸最後是百間一棟的後罩樓,橫亙於府邸與後園之間,東西長160米,崇樓傑閣,明廊通脊,簷宇軒昂,氣勢雄偉,實為諸王府之冠,惜已拆掉。

萃錦園是恭王府的後花園,占地2.8萬平方米。全園建築分三路,東、西、南三面環以土山,中間造園,欲得“城市山林”之趣。出後罩樓走數步即進入花園的正南門,額題“靜含太古”,門系仿圓明園的巴羅克式建築。門內迎面是一道青嶂,中間斷開處聳立著一塊瘦削的太湖石,名獨樂峰。石後是一泓池水,名蝠池,又名元寶池,池上原架有小橋一座,可通南北,名渡鶴橋,今已無存。池北正中為安善堂,堂之前,東為明道齋,西為棣華軒,堂之東西各有遊廊向南延伸,合抱成一個寬敞的庭院。院的東南隅有八角亭一座,名沁秋亭,亭內有石雕“流觴曲水”,取蘭亭修禊之意。

安善堂之北是一座高聳的湖石假山,為全園眾山之首。西行為山之尾,首尾相顧,首露尾藏。山之首以滴翠岩為正面,山之尾則隱沒于韜華館,以示神龍見首不見尾。山下有洞曰“秘雲洞”,洞內有一塊康熙皇帝御筆“福”字碑。山上有幽室三楹,額題“綠天小隱”,其前方是平臺一區,三面護以石欄,名邀月臺,是賞月之處。山兩側有爬山遊廊以通上下。山南秘雲洞外亦鑿一小池蓄水,池內築小山三座,以象徵“蓬萊三島”。山后依岩構屋,曰延清籟,又稱雲林書屋,因其構造奇特,狀似蝙蝠,又有“蝠廳”之稱。屋後,依牆疊壁山一面,迎窗而立,別有奇趣。

西路中部為一方塘,水面寬大,池中砌高臺,上建水榭三間,曰詩畫舫,又名觀魚台,是園主人夏季納涼之所。水榭四面臨水,原來似有曲橋跨水接岸,可惜早已湮廢。此外,西路尚有榆關、妙香亭、秋水山房、養雲精舍等建築。榆關是山海關的別稱,這種“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做法,仍是皇家園林的傳統。

東路主要建築是吟香醉月和大戲房,兩者前後毗連,庭院深邃,曲檻回廊。吟香醉月的正門是一座精巧華麗的垂花門,對面是一片菜園,菜園的東側是山口,已殘破,曰“曲徑通幽”,青嶂為屏,竹叢掩映,這一帶是東路景觀最優美的地方。大戲房為三卷勾連搭式建築,體量高大,四面環以回廊,結構奇特。室內空間敞亮,柱梁彩繪海漫藤籮,通風與音響效果都好,在私家園林中有如此宏麗的戲房實為罕見。

恭王府後花園在方圓2.8萬平方米的範圍內佈置了二十個景點,每一處的景題都有各自的特定含意,都或隱或顯地體現著當時園主人造景的指導思想,處處隱喻著萃錦園人文景觀的內涵,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恭王府後花園景觀雖歷經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但基址尚在。目前花園部分的建築大部分已恢復了原貌。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