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妙應寺白塔》  White pagoda of the Temple of Divine Response in Beijing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由於這裏的藏式佛塔形體碩大,通體潔白,故名白塔,寺也被俗稱為白塔寺。

早在遼壽昌二年(1096年),在遼燕京北郊的永安寺內曾建過一座釋迦佛舍利塔,後毀,形制已不可考。到了元代,世祖忽必烈將藏傳佛教(喇嘛教)定為國教,至元八年(1271年)在遼塔的基址上,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主持,重新建起一座磚塔,並迎釋迦佛舍利藏於塔中。這座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築藝術,既適應宗教活動的要求,又起到了壯觀王城的作用。至元十六年(1279年)塔建成後,忽必烈下令以塔為中心,修建一座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聖壽萬安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成,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遭雷火,僅白塔倖免於難。明宣德八年(1433年)宣宗敕令修葺白塔;天順元年(1457年)宛平縣民郭福請修寺院,賜額妙應寺;成化元年(1465年)于塔座周圍造磚燈龕一百零八座;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了白塔寶蓋,並在覆缽上放上一座小銅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都對寺、塔進行過修繕。庚子八國聯軍之役,供器和經卷等被劫掠,以後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1925年、1937年也曾對寺、塔進行過修繕。

白塔為窣堵波式,通高50.9米,塔基面積1422平方米。最下麵是三層塔座,共高9米,面積810平方米,下層為護牆,中層及上層均為折角四方形四出軒式須彌座,上層須彌座周匝放置鐵燈龕。塔座上有一層覆蓮座,蓮座上砌出五道環帶形的“金剛圈”用以承托塔身。塔身是直徑18.4米的巨型覆缽體,周圍環繞七條鐵箍和各種大小鐵鋦子,將塔磚緊密拉結。覆缽的上端又有一層四出軒的須彌座,用以連接覆缽和上面層層疊起的十三層相輪(十三天),相輪的頂端罩以寶蓋(天盤)。寶蓋是厚木做底,上覆銅瓦,其直徑達9.7米,周沿垂掛三十六片透雕的銅流蘇,下面各懸一個風鈴。寶蓋上面正中豎立一個高約5米、重約4噸的銅鎦金寶塔形的刹頂,白塔金頂,醒目壯觀。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