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石景山法海寺》  Temp of the Sea of Dharma in Shijingshan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西郊石景山區模式口翠微山南麓,距北京城20餘公里,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由太監李童與眾信官集資興建,正統八年(1443年)建成,英宗賜名“法海”。法海寺地處翠微山之陽,土脈豐腴,且左有崗,右有泉,曲回旁峙,雲煙飛動,如護如翼,寺內建有四天王殿、鐘鼓樓、伽藍堂、祖師堂、大雄寶殿、護法金剛殿、藥師殿、藏經樓,以及生活設施如廚房、寮房、雲堂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朝廷發內帑興工修葺法海寺,至正德元年(1506年)方告完竣。以後直至清末的四百年時間裏均少有修葺。現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大雄寶殿和山門殿,大雄寶殿內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和彩畫,可謂是明代遺存的珍貴藝術傑作。

法海寺坐北面南,現有兩個院落,建築依山勢疊落而上。第一進院由山門殿和院內東西兩座小亭組成。山門殿又稱四天王殿,面闊三間,歇山式頂,上覆黃琉璃瓦,前後坡中間以綠琉璃瓦裝飾出菱形圖案,別具特色。山門殿保留有明代的彩畫,彩畫形式為雅五墨。明代彩畫枋心長短不似清代三段平分,枋心一般略長,山門殿彩畫亦為此種方式。雖然雅五墨彩畫等級較低,不施點金,但在青綠為主色調構成的圖案上,以紅色點綴花心,使得構圖顏色效果倍感明快、豔麗,反映出明代彩畫的特點。殿內明間脊檁上枋心部位用大紅顏色繪成包袱襯底,上用白色描繪出三個佛字,色彩對比十分強烈。院內東西的兩座亭子均為單簷四角攢尖頂的方亭。

過山門殿拾階而上,即可進入第二進院。第二進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左右有配殿,配殿兩側各有耳房,與大雄寶殿相向的倒座房組成了較為完整的院落。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單簷廡殿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從殿內保存著的精美壁畫和彩畫看,這座大殿應是明正統年間初建時的遺物。法海寺的修建是由朝廷的工部營繕所主持,調用了宮廷所屬的工匠及宮廷畫師,寺廟的建築、彩畫、壁畫無不出自宮廷匠師之手,因而現存下來的彩畫和壁畫都透出了宮廷匠師的高超手筆和大量的瀝粉貼金這一宮殿建築慣用的裝飾做法,顯示出華貴富麗的皇家氣派。

殿內彩畫形式與山門殿基本相同,殿內最突出的是現在仍保存完好的壁畫。壁畫分為三部分,即兩山的牆壁、殿后門兩側的牆壁和佛像的龕背。全部壁畫顯示出宮廷畫家嚴謹工麗、灑脫奔放的高超畫技,特別是以描金和瀝粉貼金的手法勾勒出的眾多的衣飾配物等,更增添了華麗和動態之感。大量使用金來裝飾壁畫,在我國現存的古代壁畫中尚不多,反映出15世紀明代宮廷繪畫的鮮明特色。

殿內現有的供桌和法器也是明代的遺物。殿前還存有一口高2米的交龍紐鑄造的大鐘,製作極為精緻。寺內所立的明代石碑碑文上記述了法海寺修建的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