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門頭溝潭柘寺》  Tan zhe Temple in Mentougou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西郊門頭溝區潭柘山,距北京城約45公里,因山上有龍潭、古柘樹而得名,相傳該寺創建於西晉時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北京地區年代最悠久的寺廟。初建時始稱嘉福寺,後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建,並多次易名,但俗名潭柘寺一直聞名遐邇。寺內現有建築多為明、清的遺物。

寺廟總體佈局坐北面南,建築順山勢依次疊起,主要建築分為中路、東路、西路三部分。中路是寺廟建築的主體部分,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石牌坊、石橋、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無存)、毗盧閣;東路為庭院式佈局,有方丈院、帝后行宮等,各成體系;西路多為寺廟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大悲壇、梨樹院等。此外,寺廟院外西南有上、下塔院,北有龍潭,東、西兩側有觀音洞,東有明王殿,共同構成了寺廟龐大的建築群體,至今仍為京郊最大的寺廟之一。

大雄寶殿作為全寺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重簷廡殿式頂,覆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正脊兩端高2.9米的琉璃鴟吻還帶有明以前的風格。殿前簷明間、左右次間開門,有隔扇門各四扇,兩梢間為檻窗。殿前出月臺,前、左、右各出階,周圍以漢白玉石欄板、望柱。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及迦葉尊者、阿難尊者。

毗盧閣位於大雄寶殿後中軸線最北端,是中路地勢最高的建築,面闊七間,上下兩層,硬山式頂,通高15米,登閣可俯瞰全寺景觀。

西路有兩壇,北面一座為戒壇,是和尚受戒的地方,為“三師七證”的佈置。南面一座圓形建築為楞嚴壇,現僅存遺址。觀音殿位於西路北側。龍王殿則位於觀音殿西側,是全寺最西北端的建築,以簷下懸掛的石魚而聞名。石魚為清康熙年間所設,長1.45米,重約75公斤,擊之聲音悅耳,是寺內珍貴文物,惜已毀。

東路以竹林院、財神殿、方丈屋為一軸線,是方丈等人的居住場所。方丈屋東側為清帝行宮院,北有寢宮,又稱萬歲宮,中有流杯亭,南為太后宮。萬歲宮至今還保留著“乾隆寶座”。流杯亭為四角攢尖琉璃瓦頂的方亭,中置琉璃寶頂,亭中地面為漢白玉石雕鑿成的水渠,曲曲折折形如蟠龍,引泉水入渠,置杯于水上,曲折流出,是極佳的娛樂之處,系沿襲漢魏時期“曲水流觴”的遺風。該亭至今保存完好,為北京地區僅存的幾個流杯亭之一。

潭柘寺的塔院為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寺廟西南方,分南北兩處,又稱上下塔院。下塔院存有金代以後的和尚塔,上塔院存有清代住持僧的靈塔,為藏式磚塔。現上下塔院共有墓塔七十二座,是北京地區著名的塔群之一。此外,在毗盧閣東側立有一座藏式白塔,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

寺內有泉水流過,寺外西側有河順山勢南流轉而從山門前流向東南,河上架橋連接寺廟山門,是通向外界的重要出入之地。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