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石景山戒台寺》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北京 ||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寺廟

戒台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市西郊石景山區馬鞍山麓,距北京城35公里。唐武德五年(622年)由僧人智周和尚創建,初稱慧聚寺。遼、金兩代這裏香火一直未衰,至元末寺廟毀於戰火。明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寺廟,由知幻和尚主持營建,歷時七年竣工,並改名萬壽寺。明正統六年至八年(1441~1443年),知幻和尚又主持重建了戒台大殿和戒壇,基本形成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佈局。明成化、嘉靖、萬曆年間又有幾次修葺、添建,成為京郊西山著名的寺廟。清康熙、乾隆年間也多次對寺廟進行修繕、擴建。

戒台寺以擁有全國最大的戒壇而著稱,自古以來被佛家譽為“天下第一壇”。

戒台寺主要建築坐西朝東,雖然為明以後重建,但仍保持了遼、金時代“朝日”的佈局。寺內主要建築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自東而西有山門、財神殿,門內為戒台大殿,大殿兩廂為羅漢堂,殿后為大悲殿,周以牆垣相圍,自成一體系。其主體建築戒台大殿位於這一組建築的中心位置,殿高20余米,重簷盝頂,上覆鎦金銅寶頂,高5米。大殿平面呈方形,面積676平方米,殿內五字真言天花板和由眾多小佛龕組成的天閣構成了極富宗教色彩的藻井,工精藝絕。大殿正中即為高3.25米的品字形戒壇,壇為三層,每層台都有須彌座,第一層高1.4米,周長45.2米,中間一層高0.95米,周長38.4米,最上一層高0.9米,周長32.4米,臺面面積60多平方米。每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都刻有小佛龕,壇上靠西立有一尊釋迦牟尼金漆塑像,像高3.35米,為重修時添置。

南部以東西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山門殿為廡殿式木結構建築,清康熙皇帝為戒台寺書寫的文碑即在山門殿外。山門殿后的天王殿與一般佛寺一樣,供奉彌勒、韋馱和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后,是南部一路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式頂,五脊為青灰壘砌而成,吻獸為磚雕而成,屋面覆以綠琉璃瓦,裝飾手法獨特。殿前出月臺,高約2米。殿前簷懸乾隆皇帝禦書“蓮界香林”匾。殿內漢白玉須彌座上供有三尊銅質金漆佛像,每尊高3.2米,是明代遺物。殿前左右各有配殿三間,左側殿稱伽藍殿,右側殿稱祖師殿。

大雄寶殿後為千佛閣遺址,閣始建於遼代,明代曾重建,1965年被拆除。千佛閣原為三層簷樓閣式建築,廡殿式頂,上下兩層,一層面闊27米,進深24米,二層面闊17米,進深14米,通高30余米,是寺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正中供奉高大的釋迦牟尼銅像,銅像兩側的磚牆上各有十座大佛閣,每個大佛閣內又有二十八個小佛閣,每個小佛閣內還有三個小佛閣,共計有一千六百八十尊佛像,千佛閣美名由此而來。

千佛閣後的觀音殿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間小殿,正中一間供奉觀音,左右兩次間為書房。

千佛閣與戒台大殿之間為二進的四合院。第一進院兩側有曲尺形回廊十餘間,院中堆砌著太湖石花壇影壁,過影壁進垂花門為方形的第二進院。第二進院內種植牡丹、丁香,亦稱牡丹院,有北房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周以遊廊相連。此院建於清代,是皇帝的行宮。

戒台寺尚有遼磚塔兩座,位於戒台院的山門外,南北各一。北一座為七層密簷式,是遼法均和尚的墓塔,建于遼大康元年(1075年),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建。南一座亦建于遼大康元年(1075年),因塔中埋有法均和尚的袈裟、食缽等,又稱衣缽塔。寺院的東南有一處塔院,亦有幾座古塔,其中有一座九層密簷式墓塔,是明代道孚和尚的墓塔。通向寺院的山路上立有一座明萬曆年間建的石牌坊,雕刻秀美,也是明代留下的遺物。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