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北京法源寺》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北京 ||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寺廟

法源寺位於北京市宣武區法源寺前街東口路北,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久的寺院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東征陣亡將士,於貞觀十九年(645年)令修此廟,但未實現,直至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改名順天寺,並修建了兩座塔。唐中和二年(882年)寺毀于火,景福年間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建。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憫忠寺被摧毀,道宗詔令修復,但只重建了觀音閣而未恢復雙塔;鹹雍六年(1070年)改稱“大憫忠寺”;大安十年(1094年)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但將唐代的木塔改建為磚塔。金、元兩代,寺的規模、佈局無大變動。元末明初的戰亂中,寺及塔皆毀,僅餘遺址。明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司禮監太監宋文毅等重建廟宇,正統七年(1442年)竣工,賜名崇福寺,正統十年(1445年)複建大藏經閣。現在法源寺的規模、佈局應是此時形成的。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行了重修。清初,順治帝福臨命建戒壇;康熙時重建藏經閣;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發帑重修廟宇,次年(1734年)竣工,賜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新修葺。

寺坐北朝南,占地64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殿宇六進,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毗盧殿、大悲壇、藏經閣以及各殿閣的配殿、廊廡。

山門三座,正中為灰筒瓦歇山頂,冰盤封護簷,額書“法源寺”,實拼大門兩扇;兩邊門為懸山頂,門前有石獅一對。

鐘鼓樓平面方形,重樓式,灰筒瓦歇山頂,上層四面為障日板券窗,下層為白石券面拱門,前出垂帶踏跺三級,左右牆上開圓形窗。

天王殿面闊三間,灰筒瓦硬山頂,石券門窗,前出垂帶踏跺三級,殿前有清代青銅獅一對,殿內陳設有夾?布袋和尚像及青銅四天王、倒座韋馱坐像,是從舊鼓樓大街拈花寺移來的明代鑄像。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灰筒瓦歇山頂,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前出抱廈三間,灰筒瓦懸山卷棚頂,前有月臺,垂帶踏跺八級。殿前有明萬曆三年(1575年)鐵爐一個,殿內供奉明代木胎貼金華嚴三聖像,兩側台座上分列清代木雕漆金十八羅漢像。正殿前簷明間兩根金柱下尚存青石卷草覆蓮柱礎,應是唐代遺物。

觀音殿俗稱憫忠台,面闊、進深均為三間,灰筒瓦單簷歇山頂,鏇子彩畫,台基四周有磚砌護欄,兩山牆內外嵌有歷代碑刻,是彌足珍貴的石刻文物。

毗盧殿原名淨業堂,面闊三間,灰筒瓦硬山調大脊,殿內供奉一尊明代千佛繞毗盧鎦金銅像,通高5.65米。殿前有一清代巨型石缽,石缽下的石座應是元代故物。

大悲壇舊稱莊嚴亭,面闊三間,灰筒瓦硬山頂,後簷出抱廈一間,灰筒瓦歇山卷棚頂箍頭脊。

藏經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樓灰筒瓦硬山頂,平座掛簷下接出一排灰筒瓦短簷,明、次間為隔扇門,梢間為隔扇窗,東西廂各有配樓三間,以扶廊和主樓連接。藏經閣上層陳列明代木胎幹漆三大士像,四周陳列明、清兩代刻經,下層陳列著原廣渠門內臥佛寺中長7.4米的明代木臥佛和歷代造像,以及房山北鄭村遼塔中出土的陶經幢等文物。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