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石景山團城、演武廳》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北京 ||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城垣和城樓

在北京市西郊石景山區香山南麓有一組不同於一般八旗營房的軍事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該軍事建築除了一般八旗營房所有的建築外,還修建了多座供練習仰攻的碉樓、一座帶看城的演武樓、一座演武廳以及西城樓門、跑馬黃城等,占地在20公頃以上。因為看城的平面近圓形,故俗稱團城。

團城的平面實為橢圓形,內徑東西長50米,南北寬32米。城牆高9.6米,以青色城磚砌築,南北各開一城門,拱券式門洞。城外原有護城河,現在北門外還留有小石橋一座。城內為平地,青磚墁砌,東西兩側對稱建有很小的配房各三間,青瓦卷棚頂。城內東北角有馬道,由馬道登城,城頂寬度約5米,城牆兩緣有雉堞。南北城門均有門樓,門樓建在比城牆寬厚的墩臺上。南城門樓為七開間,面闊18.4米,進深4.8米,周圍有廊,重簷歇山削割瓦頂,綠琉璃瓦剪邊,重昂五踩斗栱,明間用六攢,次間用五攢,梢間用四攢,梁額施鏇子彩畫,室內用井口天花。北城門樓形制略同於南城門樓,只是體形略小,為五開間。北城門樓內有一座臥碑,是乾隆皇帝禦題的“實勝寺後記”。

在團城南門外緊靠城門處建造了一座演武廳,廳坐北朝南,面對校場。演武廳為七開間,面闊21.8米,進深10米,周圍有廊,單簷歇山綠琉璃瓦頂,黃琉璃瓦剪邊。正面出三間軒,背面出一間抱廈,重昂五踩斗栱,梁額施鏇子彩畫。演武廳前有寬大的月臺,高1米,寬12.8米,深10.2米,周邊有漢白玉石欄杆圍繞,今已無存。演武廳的東西兩側原有朝房各五間,現其基礎仍可見到。

在演武廳西南方向約100米處有一座石砌碉樓,殘存高度約10米,長度也約10米,一般稱它為西城樓,據考證它是當年閱兵時的將台。城樓東面有券門,西面南北兩側各有蹬道可登樓。此樓是按四川大、小金川藏族碉樓式樣建造的,由藏族工匠施工。碉樓在這一帶建有數十座,用毛石砌築,底大上小,分層留有方孔,用於瞭望和放箭,易守難攻。在校場南端實勝寺內還建有一座黃琉璃瓦歇山頂的碑亭,碑高6米餘,碑身斷面為正方形,四面是分別用滿、蒙、漢、梵體文字精鐫的“禦制實勝寺碑記”。

演武廳的正南是寬廣的校場,校場東南角還有一座“跑馬黃城”,也稱馬城或土城,是一道弧形的城牆,長約150米,高6米,厚1米。城上開五座城門,城牆兩端各有一碉樓,城門內建有七座碉樓。這座馬城是皇帝檢閱騎兵時騎兵隱蔽待發的設施,現只存牆基。據傳說,城的上部為紅色,象徵火,下部為青色,象徵水,垛口呈鋸齒形,是據風水而定的,而且弧線上的五座城門的門洞從早晨至黃昏,總有一個門洞中的日影是正的,當地群眾稱它為“五鬼門”,頗具神秘色彩。

在演武廳的西南有一座松堂,是乾隆皇帝閱兵後休息用膳的地方。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