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天津天后宮》  Palace of Queen of Heaven in Tianjin

天后宮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外南運河、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

據《元史》和《天津衛志》載,天后宮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創建,明永樂元年(1403年)
重建,正統十年(1445年)重修。1985年大修時,曾在大殿天花板背面發現七塊墨書題記,在其他殿宇中發現五塊“千秋帶”,反映了天后宮的建築沿革:一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監馬堂擴建大殿;二是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附近居民集資重修;三是乾隆年間增建山門,改變了天后宮的平面佈局;四是清末民初重修、改建。從天后宮大殿梁架和斗栱特徵看,具明代風格。天后宮不僅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自東而西,有戲樓、幡杆、山門、牌樓、前殿、大殿、藏經閣
、啟聖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建築。

戲樓為酬神演出之所,坐東朝西,面向大殿,原為過街樓,前臉兩側是明柱,台口設護欄。天幕正中開六邊形透窗,上懸“樂奏鈞天”橫匾。原戲樓1970年前後被毀,現存戲樓為1985年重建,寬10米,深11.5米,高12米。

幡杆南北各一,北杆高25.94米,南杆高26.2米。

山門平面呈長方形,面闊6.3米,進深3.04米,通高6.2米,九脊歇山青瓦頂,磚木混合結構,下部砌築磚拱券,前後開設券門。內拱券高4.16米,寬3.5米,深1.6米。拱頂置十字形樑柱,柱頂承脊檁,梁端施金檁,簷檁置於前後簷磚牆上。門額磚刻“敕建天后宮”五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制。

牌樓為木結構二柱一樓式,原樓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1970年前後被毀,今在原址
上按原樣重建。

前殿為磚木結構的過堂殿,歇山青瓦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三間11.28米,進深兩間6.95米,通高8.8米。殿周圈施前後簷柱和山柱共十根,殿內不設中柱。柱頭間施額枋、平板枋一周。斗栱五踩單翹單昂,斗口6.36釐米。梁架為七檁無廊式。

大殿建造在高大台基之上,台基寬19.45米,深25.67米,高1米,正中設踏步五級,與中軸線甬路相接。臺面前部鋪條石,後部砌青磚,周邊壓階條石。大殿平面呈“凸”形,由三座屋宇勾連搭組成。中部為主體,面闊三間13.6米,進深三間9.9米,七檁單簷廡殿頂,通高9.2米。前接卷棚抱廈,面闊三間,前簷安裝隔扇門,青瓦懸山頂。主體後簷明間接鳳尾殿,面闊、進深均一間,卷棚懸山頂。建築通進深19.5米。大殿主體柱網,前後簷柱和老簷柱共四行四列,為設置佛龕,另加明間後金柱兩根,共計木柱十八根。簷柱高4米,柱徑40釐米,柱頭間施額枋、平板枋一周。斗栱五踩重昂,斗口8釐米。梁架為七檁前後廊式,採用順扒梁、雷公柱做法。從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看,平板枋寬度大於額枋,斗栱坐鬥底內〓呈曲線,昂底平伸較長,這些都具明代建築風格。

藏經閣為磚木結構,面闊五間,上下兩層,青瓦硬山頂。現存藏經閣為1923年改建。

啟聖祠即後殿,是祭祀天后父母的小殿,面闊三間,山牆上繪“四值功曹”壁畫。

鐘鼓樓分列山門內南、北兩側,為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青瓦硬山頂。

張仙閣是山門外的過街樓閣,閣內供奉的主像為“驅妖逐邪”的張仙爺。閣高架在大街之上,街面至樓底高6.19米。閣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74米,南北深8.9米,由南北向兩組建築勾連搭構成。主體建築進深4.56米,七檁硬山頂,高6.9米。前接卷棚抱廈。前後簷均置隔扇門窗,可眺望宮南、宮北街景。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