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天津清真大寺》  Grand Mosque in Tianjin

清真大寺位於天津紅橋區西北角小夥巷,是天津年代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院。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初建規模較小,康熙十八年(1679年)擴建。《天津縣誌》則載:“康熙四十二年創建,嘉慶八年重修。”禮拜殿前簷懸掛的“清真無二”匾落款亦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另見禮拜殿抱廈“本原共溯”匾額落款“嘉慶六年眾鄉老思繼其事……七年冬工程告竣”,此次重修、擴建,奠定了清真大寺的總平面佈局。清咸豐二年(1852年)將禮拜殿梢間外的台基改砌為青石陡板、角柱和階條石,修築石望柱、欄板。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門廳兩側辟建兩座門樓。

清真大寺是根據伊斯蘭教制度,以我國古代木結構宮殿形式修建的,由照壁、門廳、禮拜殿、講堂和沐浴室等組成。

照壁位於建築主軸線東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長14.6米,高8.6米,厚1.4米,條石作基,青磚砌築,壁面鑲清肅親王手書“化肇無極”漢白玉石匾。

門廳為寺之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青瓦硬山頂。前簷以青磚牆封護,明、次間開設磚券門,拱楣飾磚雕。後簷施隔扇門,接出卷棚廊廈,與院內回廊相連,廊柱間置坐凳欄杆,同禮拜殿相對,故又稱對廳。

禮拜殿為寺內主體建築,修建在磚石砌築的台基之上,坐西朝東。殿堂由四組建築勾連搭構成,通進深31.7米,建築面積836平方米,可供千人禮拜。前臉是卷棚抱廈,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一間6.6米,前簷明、次間和山面廊柱間均施坐凳欄杆。抱廈後接兩座廡殿頂大殿,九檁前後雙步廊,面闊五間24.65米,進深共六間15.5米。前簷各間均施隔扇門,梢間隔扇外置青石望柱欄板。四坡瓦頂之下,南、北兩側出外廊簷,外觀給人以重簷之感。最後一組大殿,面闊七間39.15米,進深三間9.6米。殿頂之上並排聳立五座亭式閣樓,中間最高,八角攢尖青瓦頂,上置黃琉璃瓦寶珠,兩旁四座閣樓稍低,六邊形。閣頂內部的木架作露明造,以中部為例,由八邊形木井口、抹角三角形井口、八邊形井口、三角形井口和八邊形井口五組木井口套疊,角梁層層增高構成,與一般八角亭結構不同,類似木構藻井,頗具匠心。每座閣樓外簷均施隔扇門,採用高窗櫺、低裙板的辦法,以利採光。南、北兩端的閣樓簷下高懸“望月”、“喧時”匾額。

西亞各國的清真寺多作磚石結構穹窿頂禮拜殿和“光塔”型邦克樓,而我國多作漢族木結構殿堂形式禮拜殿,並在院內獨立建造亭閣式邦克樓。天津清真大寺的邦克樓與禮拜殿渾然一體,這是天津清真大寺獨具的特點。殿內後牆設龕,龕前置木雕天宮罩,左、右設喧喻台。平柱之上懸掛阿文匾額和楹聯。地板上夏鋪涼席,冬置白氈,內簷裝修顯得格外肅穆深邃。

講堂設在庭院的南、北廂房內,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青瓦硬山頂。前接卷棚抱廈,廊柱下施坐凳欄杆,與禮拜殿和對廳的廊廈相連,構成院內的周圈回廊。兩座講堂以西均連建耳房三間,供接待、休憩用。

沐浴室在北跨院,又稱水房,是穆斯林禮拜前沐浴、洗手進行“大淨”的地方。

清真大寺的磚木裝修頗具特色,無論是瓦頂脊飾,還是隔扇門窗、楣子坐凳,每項木刻磚雕都嚴格遵循伊斯蘭教教義,同時又保持了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裝修的造型和風格。如在禮拜殿兩側開設的六邊形、長方形和矩形窗戶上,安裝菱花、冰裂和錦地等幾何圖案紋飾,正脊、垂脊花飾改為花卉圖案。磚雕作品以北便門門楣大型磚雕為上品,門楣由七塊青磚嵌成,長3.07米,高23.5釐米,鐫刻鼓樓、寺塔等天津名勝,刻工精細,玲瓏剔透,為清同治四年(1865年)回族刻磚藝人馬少清刻制,反映了天津磚刻的高超技藝。

清真大寺殿堂內外名匾薈萃,是全國保存匾額最多的清真寺之一,題書年代,早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晚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