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薊縣張家園遺址》 

張家園遺址是夏、商、周時期一處較重要的聚落遺址,屬燕山地區土著文化遺存,位於薊縣許家台鄉張家園村北的高地上,處於近山丘陵地區,北靠燕山餘脈,東臨沙河。

1965年以來,經考古發掘,得知該遺址文化堆積主要有上下兩層,下層年代相當於夏代至商代早期,發現房址兩座,都是挖破生土層建造的半地穴式住房,屬窩棚式原始建築。1965年發掘的F4房址,南北向,分居室和門道兩部分,居室橢圓形,長7米,寬2.5~4.5米,四周牆邊共發現柱洞十一個,直徑約20釐米。居住面平整,鋪2~5釐米厚的砂土一層,局部鋪墊生黃土。室內東側是方形灶坑,邊長70釐米,深35釐米,坑內填滿草木灰。門道開在東南角,作斜坡狀,寬90釐米,長90釐米,門道兩側有四個柱洞。1987年發掘的F1房址,形制與F4相同,居室略小。室內填土為上下兩層,應為兩次居住的堆積。在居住址的附近共清理了作為貯藏用的窖穴十九座,平面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多為筒形穴,深1~1.7米,口徑1~1.8米;僅發現兩座袋形穴,如1979年發掘的H3窖穴,圓口,直徑0.8米,底徑1.2米,深0.8米,坑壁塗抹草木灰,平整光滑,平底。

上層年代相當於西周,清理房址四座,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圓形半地穴式,直徑約3.5米,門道設在東南部,舌形坡狀,與居室地面相連,長1.1米,穴壁較直。居住面和門道都經過砸實、火烤,十分堅硬。居室正中、門道西側都有柱洞,並于居室周圍西半部發現固定柱子的淺槽五個,室內還發現有礎石和小坑。此種居室應是一種攢尖頂窩棚式原始建築。

另一種是經過改造的石砌建築,如1965年發掘的一處房址,有三次使用、兩次改造的痕跡。第一次在黃土地面上挖一個長圓形的淺穴,長6米,由主室、南側室、北側室組成,各室之間用生土隔梁相隔,東面修斜坡門道。主室略呈方形,地面平坦,中央是灶址。南、北側室呈橢圓形,地面佈滿草木灰。第二次是將原先的淺穴填平,利用原門道,在原有範圍內四周築牆基,牆基厚0.5~1米,在牆基上挖柱洞,北面六個,南面兩個,從而縮小了室內面積,成為一間長條形居室。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的牆基上壘石塊,石塊之間用陶片墊堵,房內亦用石塊壘牆,隔成中室、側室和後室,仍利用原門道。中室居中,略呈方形,地面平坦,鋪一層摻有石灰岩末及砂粒的黃土。東北角為側室,略呈圓形,四壁砌石塊,南面有出入口與門道相通。西面為後室,四壁垂直,地面較主室低,中部有灶坑,坑內外堆滿草木灰。此房址經過三次使用,兩次改造,把一座半地穴式的棚式建築改造成石砌的地面建築,反映了建築技術的一大進步。

在上、下兩類不同時代的文化堆積層中,出土文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表明這裏居住的是一支土著部落,與中原文化截然不同。

在商、周之際,這裏曾成為墓地,現清理了該時期的貴族墓葬四座,有長方形和梭形兩種,皆東西向豎穴土壙墓,俯身葬,頭向東,葬具為木棺。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