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保定古蓮花池》 Ancient Lotus Pond Garend in Baoding

園林

保定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原名雪香園,又名蓮池書院,始建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汝南王張柔重建,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動工,大約在元太宗六年(1234年)前落成。元定宗死後之己酉年(1249年)元代大經學家郝經曾作文記勝,寫下了流傳至今的《臨漪亭記略》。自此,該園初具規模,並成了官宦將相宴飲的私墅。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毀於地震。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保定知府張烈文出官資重修,隆慶元年(1567年)竣工,使荒廢了二百七十年之久的古園林初步得到恢復。明萬曆四年(1576年)知府張振先再次維修,萬曆十五年(1587年)知府查志隆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使蓮花池基本上恢復了初建時的規模和情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花池開辦書院,增建賓館,使之成為歷史上聞名中外的蓮池書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將賓館擴建為行宮,這時是蓮花池的鼎盛時期,它不僅清波漣漪,荷香滿園,而且陳設豪華,富麗堂皇,乾隆、嘉慶、慈禧、光緒等多次到此巡幸,給蓮花池留下了許多"聖跡"和詩篇。

古蓮花池總占地面積24萬多平方米,水面面積7900餘平方米。整座園林以蓮花池為主景,環池設景,巧妙地構築亭臺樓閣,蓮花池又以藻詠廳為界,分為南塘和北塘。藻詠廳以南為南塘.呈半月形;藻詠廳以北為北塘,是全園的主景區,呈長方形,四周有青石護岸。整個北塘又被池中央的臨漪亭和亭北的曲橋、亭南的宛虹橋分為東池和西池。東池較大,遍植紅荷;西池稍小,滿栽白蓮。每當盛夏來臨,紅荷先開,嫵媚動人;白荷繼放,清潔高雅;池中亭榭隱顯,宛虹橋和曲橋銜亭接岸,池兩岸崇構館榭,玲瓏別致。

古蓮花池佈局自由活潑,山、水、林、石、路因地制宜,亭、台、樓、閣、軒、榭、廊、館自然成趣,雖居市井,卻給人以山鄉野趣,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怡。現就古蓮花池現有建築介紹如下:

蓮花池門樓

它是古蓮花池最前面的建築,坐南面北,面闊三問,進深二間,前後出廊,單簷歇山布瓦頂,正脊施鴟吻,垂脊有垂獸,彩繪闌額,下辟三個方形門,柱頭施雀替。門上懸掛"古蓮花池"大匾,門前有石獅一對,西面辟有角門。

春午坡

它位於門樓南面,是一座人工太湖石假山,正中嵌有"春午坡"三字刻石,左右有乾隆即景題詩四塊石碣,是清同治十二景之一。據記載,這裡原有假山兩座,中間有一土坡相連,三面環牆,坡上植芍藥、牡丹數百株,每到春午,花開妍豔,麗日高懸,蒸彩如雲,正應宋代文豪蘇東坡"春午發濃豔"之名句,故而得名。坡西是畫廊(現改為碑廊),坡東是八間碑廊。

濯錦亭

它位於北塘東北角,濱臨池水,重簷四角攢尖頂,上覆布瓦,頂尖為荷葉托桃。整座亭由十二根紅柱承托,每面四根,柱間設坐凳,四周圍以望柱和欄板,四面有踏口可供出入。

水東樓和直隸圖書館

水東樓和直隸圖書館在北塘的東面,隔池與君子長生館相對,是清同治十二景之一。

水東樓原為兩層樓閣,底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為軒廳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單簷卷棚歇山布瓦頂,周有回廊,登樓可俯瞰蓮池內全景,是觀賞湖光山色,揮筆作畫的最佳場所。現存建築為1991年所重修。

直隸圖書館在水東樓北面,與水東樓並列在蓮花池東面,原為養鹿之所,稱為"鹿柴"。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直隸提學使盧靖募捐將它改建為兩層樓閣,單簷布瓦廡殿頂。上下層均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共四十二間,內藏書萬卷。1949年後又將其遷建至城西。

寒綠軒

它位於南塘南岸,是清同治十二景之一,坐東面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卷棚布瓦頂。軒前翠竹千竿,迎風搖曳,為文人學士賞品竹、吟詩作對的地方。

六幢亭

它位於南塘南岸的紅棗坡巔,單簷布瓦攢尖頂,平面呈正方形柱間設木制坐廊,三面虛敝一面為壁,壁問嵌有建亭碑記,亭內布列八幢八棱形遼、金、元代的陀羅尼石經柱。據記載,1881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黃彭年得六幢經石(遼代二幢、金代一幢、元代三幢)後建此亭。1900年亭毀於兵燹,1907年黃彭年之子黃國煊重建,並撰寫碑記,連同其父初建六幢亭時所刻碑記一併鑲嵌於亭的東壁。

不如亭

它位於六幢亭西面,平面呈六邊形,六角布瓦攢尖頂,柱間置木制欄杆,三面設口,可通出入。

觀瀾亭

它位於北塘東南面,坐落在南北兩塘之間的假山上,為清同治十二景之一。亭為單簷布瓦四角攢尖頂,下設四柱,平面呈正方形,尖頂為荷葉托桃。柱間設木制欄杆,兩面設口,可通出人。亭下有弧形管道環繞,山閭有蒼松翠柏,四周怪石嶙峋,坐立亭中可望蓮池,碧荷連天,似波濤滾滾,使人有臨海觀瀾之感。據記載,此處原為香茅覆頂的小亭,19OO年草亭被毀,重修蓮池時改建為今貌。

藻詠廳

它原名康樂廳,後因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詩作賦而稱"藻詠"廳,為清同治十二景之一。藻詠廳位於南北塘間的主島中心,坐南面北,背負南塘,面迎蓮池,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廊廡,單簷卷棚歇山布瓦頂,簷下額枋均施彩繪。據記載,這裡原為兩層樓閣,名曰藻詠樓。相傳明代這裡曾作過考場,清光緒二十八年(19O2年)改建為廳,1920年擴建成今狀。藻詠廳遠近對景,借景極多,左側向北是宛虹橋,西面可觀白蓮簇擁的君子長生館,東面可賞紅荷映照的水東樓,真是構思的良園、作賦的佳境。

臨漪亭

它又稱水中亭、水心亭.位於北塘中部,與宛虹橋、五孔曲橋銜亭接岸.宛苦海市蜃樓。據元代大經學家郝經所寫《臨漪亭記略》載,當初臨漪亭不在池中心,而是北靠池岸,三面環水。由於蓮池幾度變遷、至1921年重修時始成現狀。臨漪亭通高約12米,上下兩層,重簷八角布瓦攢尖頂.,頂為荷葉托桃。整座亭建在一個高出水面約2米的石砌八角形台基上.,沿台基邊緣設置扶欄、望柱,在臨漪亭周圍形成一個環形月臺,是遊人雲集的地方。亭內有旋轉式木梯可達上層,上層四周八面均設格窗,倚窗極目遠眺,令人心曠神怡。

西小院

人稱園中園,位於蓮花池西南角、君子長生館南。其圓形月門面向蓮池,門內是傳統的四合院建築,東、北、西三面為廊廡,北廊中部突出,與南堂相對。南堂面闊六間,進深一間,前出一步廊,卷棚布瓦頂。院內修竹萬竿,碧草繁花,青藤伏壁,堪稱別有洞天。據記載,這裡原為蓮池書院的舊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修建,有廳堂精舍、房屋、便室四十餘間。

君子長生館

原名釣魚臺,為清同治十二景之一。它位於蓮花池正西,臨池建于石砌池岸上,坐西面東,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歇山布瓦頂,四面廊廡環抱。館前有卷棚歇山布瓦頂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抱廈前為寬闊的月臺,月臺四周設置扶欄、望柱。館左右簷柱和抱廈簷柱間置有圍欄,明間闌額上懸掛"君子長生館"匾額。匾下是喜鵲登梅透雕門楣,四周窗櫺均為步步錦圖案,朱紅雕梁上繪有《西遊記》、《紅樓夢》故事彩畫。館南北兩側有配房兩座,南日"小方壺",北日"小蓬萊",象徵著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東海仙島-瀛州、蓬萊和方丈。據蓮花池中的碑刻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蓮花池開局續修《畿輔通志》搜集資料時,肅甯縣令送來的君子館磚拓本上有"君子長生"四字,主持者觸景生情,遂將此館改稱為"君子長生館"。

響琴榭

它位於蓮花池西北角,面闊三間,東、南、北三面為敞軒,單簷平頂布瓦,明間頂部平直,南、北兩次間頂部分別向兩側傾斜,似一架琴瑟平放,四根簷柱間置木制坐凳形成圍欄,明間簷下高懸"響琴"匾額。榭下是當年引雞距泉人池的一段管道,名日"響琴澗",呈窄口闊底的幾何形圖案,上有響琴橋,流水擊石,聲若琴瑟丁冬,故名。

灑然亭

它位於響琴謝東面,連花北岸,單簷四角布瓦攢尖頂,頂為荷葉托桃,南面懸掛"灑然亭"匾額。四根簷柱間置木制坐凳形成圍欄,亭內置石桌、石凳。在這裡可觀西池白蓮,風柔氣爽。是秋日對弈、夏夜納涼的佳地,也是讀書作畫的雅所。

高芬軒

它位於蓮花池北岸,灑然亭之東,坐北面南,前臨池水,背依碑刻長廊,面闊兩間,進深一間,內有四柱,東、西、南三面虛敞,置圍欄、望柱,北牆上嵌有清康熙皇帝的擘巢書"龍飛"二字刻石,卷棚歇山布瓦頂,簷下高懸"高芬"匾額,是清同治十二景之一。據記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前,此軒是一座雙層樓閣,名日"高芬樓",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毀於戰火,後改建為軒。

碑刻長廊

古蓮花池內除了風景秀麗的蓮花池和古樸典雅的古代建築外,還有大量的碑刻和經幢等寶貴石刻,它們主要集中在東、西、北三個主要碑廊內。這裡有晉、唐、明三代大書法家的真跡可尋。

橋樑

在古蓮花池內的精美建築群中處處隱顯著美麗的古代橋樑,它們或平或拱、或大或小、或木或石,顯現出橋樑在園林中的獨特魅力。

平橋在蓮花池內有兩座:一是水東樓和觀瀾亭之間的白玉石平橋-太平橋;二是南、北兩塘相接處的木平橋。它們無欄無柱,無裝無飾,但當你步上平橋,卻能引起你不平常的感覺。

拱橋在蓮花池內有三座:一是元代石拱橋,原名綠野梯橋,位於蓮池東南角的觀瀾亭和篇留洞之間,橫跨在南、北塘相通的管道上,為三孔聯拱石拱橋,漢白玉石砌築,通長9.65米,寬2.65米,橋面微微隆起,兩側有方形望柱十六根,欄板十四塊,望柱上為荷葉墩柱頭,欄板透雕荷葉淨瓶圖案,中間主拱券券頂浮雕吸水怪獸,刀法古樸,造型奇異,是河北僅存的一座元代石拱橋;二是響琴橋,位於響琴榭前當年引雞距泉人池的管道上,漢白玉石砌築,橋面拱形,坡度很小,橋下平砌石面橫跨響琴澗,平面與拱形橋面間有三孔,中間為扇形孔,兩側為圓形孔,橋面兩側有方形望柱和欄板,造型別致,小巧玲瓏;三是園中最大、最美的宛虹橋,位於臨漪亭東南,與亭相接,其前身是木制的"淩空橋",1977年改建為漢白玉石石拱橋,單孔獨跨,兩端有台級直通橋面,是新建的仿古建築。

曲橋在蓮花池內僅有一座,又稱五孔曲橋,建於清代,位於臨漪亭西北,與臨漪亭相連,銜亭接岸,七彎九轉,曲梁如波,構成蓮花池內唯一的水中景觀。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