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 Ruins of houses in Taixin Village in Gaocheng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槁城台西村商代居住遺址

槁城台西村有一高臺式商代遺址和墓葬群,在已揭露的150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商代房屋基址。十四座(下文敘述中採用發掘時所編定的編號)、水井兩眼,以及眾多的殘牆斷壁、灶坑和柱洞。在十四座房屋基址中,有兩座屬半地穴式房屋,十二座為地面建築。在十二座地面建築中有硬山式、平頂式以及斜坡頂式等類型。

半地穴式房屋

1O、11號房屋屬半地穴式。10號房屋是一座東西向圓角長方形淺穴,四壁垂直,東西長2.6米,南北寬1.6米,深O.5米。坑口和室內地面沒有發現柱洞痕跡。室內東南隅有一直徑5O釐米、深5O釐米近似圓形的灰坑,東北角有一個灶坑。從現存情況看,它至多是一座兩面坡屋頂的半地穴式窩棚,除去藏穴和灶坑,僅能容兩人棲住。

11號房屋亦呈東西向,長5米,寬1.6米,深O.2~0.7米。房屋中部偏東處有一矮牆,將房屋分為東、西兩室。東室西北角有一略似三角形的灶,灶坑呈橢圓形,煙囪倚在東北角的牆壁上,此灶灶南面約O.25米處還有一圓形小灶,結構比較簡單。西室西南角有一馬蹄形貯藏窖穴。整座房屋平面呈"呂"字形,門道開在南邊,西端有可供上下的四層生土臺階,房間和門道之間由一過道連接,屋頂採用草泥塗抹。

硬山式房屋

硬山式房屋有八座,平面有長方形和曲尺形兩種,其結構人體相同,現以2、4、6號房屋為例說明如下:

2號房屋,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O.35米,東西寬3.8米,中間有一隔牆將其分為南、北兩室。北窄是一間廈子式建築,內長4.35米,寬3.25米,無東牆,但在東牆位置的北端發現有兩個並列的柱洞,應為簷柱位置所在。南室中部偏北處發現一巢狀柱洞,顯然是金柱的位置。北室的房門開在西牆,南室的房門開在東牆,兩室門外均有散亂的路土。通過對牆基的剖析,發現在牆基底部溝槽的兩側有用雲母粉劃成的線,線條筆直,轉折處棱角規整,說明該房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在我國早期建築史上還從未見過。該房屋的牆壁有兩種築法,除兩室之間的隔牆為草泥直接垛成外,其餘牆壁下半部為夯築,上半部則用土坯壘砌。牆壁築成後,內外均抹一層厚0.03米的:草泥,室內地面和四壁用火烘烤,這樣既可防潮,又使壁面平滑美觀,這較原始社會晚期的分層夯築前進了一步。這種房屋夯土牆的築法不同於早期的"木骨牆"和後來東周時期的"穿棍紮繩法",築牆時先在牆基兩側豎夾板,然後在板外栽戧柱,中間層層填土夯打。從房內柱子的數量、粗細和分佈的情況判斷,其屋頂和梁架主要由牆壁來承托。

4號房屋,平面亦呈長方形,但其內部結構與2號房屋有所不同。該房屋東西長12.25米,南北寬4米,中間有一隔牆將房屋分為東、西兩室。東室較小,在南牆偏東處開一小門,門道前窄後寬,兩側的前端各有一柱洞,整座房屋的牆壁大部分坍毀,只有東室的東牆保存較好,距地表1.30米高處有一略呈三角形的風窗。根據室內柱礎、草泥土塊和朽木痕跡看,這座房屋的屋頂和梁架結構和2號房屋基本相同。

6號房屋,是台西村商代遺址中以揭露出的最大的一座房屋遺址,平面呈曲尺形,由六個長方形單室組成,其中北房兩室,西房四室。西房四室南北長20米,東西寬4.35米,每個室內都有巢狀柱洞、應為金柱位置。西房最北邊的一室門開在西牆偏南處,門道前端兩側有對稱的柱洞.柱間還發現已朽敗的木質門檻的痕跡,柱洞上口尚存留圍在柱子周圍的泥圈,據此推測這個門的上部應有類似門樓一類的建築。西房最南邊的一室無東牆,是一間廈子式建築,室內除中間有一柱洞外,在東牆的位置上也有一柱洞,恰與金柱並列,應是簷柱的位置,它與金柱共同承托屋頂。北房兩室東西長12.9米,南北寬4.85米,東室內有一巢狀柱洞,西室內有一塊近似圓形的柱礎石。四室于南牆開門,門道內和門外東西兩側有四個對稱的柱洞,由此看來,這座門可能有門樓式建築,且門樓突出屋外。東室在南、北兩面的牆壁上各開一門,北門東側牆壁上還有一個小壁龕,可能是供神的地方。這組房屋屋頂呈"/"形,牆的上部有"風窗",應為硬山式建築。

平頂式房屋

遺址中3號房屋是保存最好的平頂式房屋,平面呈長方形,內長4.08米,寬2.7米,室內有一巢狀柱洞,門開在東牆偏南處,門的左上方牆壁上有一缺口,尚存有窗檻痕跡,這無疑是窗的所在處。房屋四周有夯土和土坯築起的牆壁,內外均塗草拌泥。房內地面上有大量草泥和橫七豎八的木椽痕跡。

斜坡頂式房屋

斜坡頂式房屋在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僅發現一座,編號為14號,結構比較特殊,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它由南、北兩個單室組成,平面呈"』"形,坐東面西,南北長14.35米,東西寬3.4~3.75米。南室南、北、東三面夯土和土坯混築的牆,西面分佈著大小不等的四個柱洞,其中三個較大的平列在正中,當為簷柱位置,另一個稍小的位於兩室轉角處凹槽內,當為角柱位置。在這四個柱洞中有兩個上口還殘存有泥圈,其作用除加固柱基外,更主要的是保護木柱。北室小於南室,北、東兩面築牆,南、西兩面開敞,西面及東牆處各有兩個柱洞,它們南北並列,東西對應。整座房屋的台基為夯土築成,每邊突出牆外O.1~1.3米。從整座房屋的佈局及遺存情況看,這座房屋應為一面坡頂式的廈子,即棚子式建築,可能是專門用作釀酒的手工作坊。

從台西村商代遺址房屋的總體分佈看,它們相互之間雖相距較遠,且沒有圍牆形成院落,但其中的幾座仍然顯示出井然的次序和有機的聯繫,頗有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主而組成一座大型宅院之氣勢,令人聯想到後世莊重典雅的四合院。

另外,從其建築技術來看,牆體已大量使用土坯砌築,並且採用平鋪錯縫、縫間抹以草泥漿的砌牆技術。這種土坯建築技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燒磚技術出現以前的一項重要發明,也是我國建築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同時,還發現了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重要大木作構件.如金柱、簷柱、角柱、暗柱的最初端倪和雛形,並且已開始對門樓、抱廈、敞棚等多種建築形式進行嘗試。這些都無可置疑地證明了遠在商代,河北的民居建築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內容。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