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邯鄲學步橋》 Bridge for Learning to Walk in Handan

“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篇》,被唐宋乃至明清的學者視為治學的格言並廣為傳頌。因此,邯鄲學步和趙武叢台、相如回車、黃樑美夢等趣聞軼事一樣,成為邯鄲故都的勝跡典故。早在明代,人們就把邯鄲城中地處交通要衝、橫跨沁河上的石拱橋取名為學步橋。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區北關,東西橫跨沁河上。橋全長35米,寬8.3米,是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橋,在三個大拱間又設小拱四個。大拱跨徑6.2米,小拱跨徑1.5米。橋面兩側各有方形望柱十九根,柱頂雕有蹲獅等動物形象。望柱間鑲嵌著長1.3――1.7米,寬約0.72米,厚0.24米的欄板,欄板上雕有人物、動物形象。大拱的“龍門石”上刻有吞水獸。這些雕刻刀法純熟,是明代石刻藝術的傑作。石橋線條柔和、造型優美、結構合理,整個橋面近于水準,遙望似玉帶陳鋪,近視若秀拱比肩,使橋顯得玲瓏剔透,實不負“邯鄲學步”的美名。

據《邯鄲縣誌.北關修石橋記》載,學步橋原為僧人募化而建,初為木橋,因沁水暴漲不利交通,才於明萬曆中由知縣王曰善出資營建為石拱橋。因此,現存之橋當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歷時八個月即告竣工,且較前橋雄偉秀麗。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