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曲陽北嶽廟》 Beiyue Temple in Quyang

北嶽廟原名北嶽祠,又稱北嶽真君廟,位於曲陽縣城內西南隅,是歷代帝王遙祀北嶽恒山之神的場所。廟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時期,歷代均有修葺或大修。廟內現存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系元至正十七年(1347年)所建,其他建築多為宋、遠以後建造。

北嶽廟規模宏大,建築眾多。據明《北嶽圖》示,當時占地面積約1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4萬餘平方米。現存規模雖遠不及當初,但仍頗為雄偉。

廟的平面佈局呈“田”字形,它是以規模巨大的空間、平面鋪開而又互相連接和配合的建築群體,形成了以南北中軸線為主的對稱分佈個體建築的格局。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原有神門、牌坊、朝嶽門、禦香亭、淩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德寧之殿、後宰門,中軸線兩側還散佈著碑亭、鐘樓、鼓樓等建築。現南北中軸線上尚存禦香亭、淩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和德寧之殿等,中軸線兩側還有宋宜碑樓、洪武碑樓等建築。

德寧之殿是北嶽廟的正殿,現保存較好。它坐北面南,位於中軸線的北部,建在一個石砌台基上,殿前有高大的月臺,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殿通高30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四周出廊,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柱上雕有獅子等圖案,柱礎刻大蓮瓣。頂為重簷廡殿布瓦項,琉璃瓦剪邊,正脊為琉璃雕龍花脊。梁架結構為重簷四柱八架椽螅中柱式後部當心間施藻井,前部當心間為海漫天花。鬥聿辜淶斃募湮兩朵,盡間一朵。明間普拍枋寬於闌額,出柱頭刻元代常用的海棠曲線,闌額下不用雀替。上簷鬥砦六鋪作單抄重昂,下簷鬥砦五鋪作重昂。下層補間鋪作兩朵,下昂為假昂,刻華頭子;上層為真昂,華頭子貼在昂底,後尾不到下平_,不起真昂作用。昂嘴扁平,曲線圜和,具有典型的元代木構架特點。前簷明間、次間的枋上雕有雲龍圖。台基上、殿內用方磚、條磚墁地,磚砌牆壁基,上有浮雕人物花卉。山牆用土坯砌抹。殿內東、西兩壁有巨幅“天宮圖”壁畫,高6.5米,長17.6米,共計228.4平方米。東壁畫為“雲行雨施”,西壁畫為“萬國鹹寧”。這些壁畫繪有天神、地祗、五嶽、四瀆,最高的人物達3.3米,畫工精細,著筆巧妙,所繪人物線條流暢自如,色彩濃淡相宜,旗幡衣帶,若飄若動,形象優美,栩栩如生。東壁畫的巨龍神態傳神,穿雲布雨,若飛若動。西壁畫的“飛天神”(鍾馗)是全幅壁畫的精華,他肌肉粗健,相貌猙獰,橫槍倒戈,騰空飛奔。兩幅壁現共繪有人物七十三位,他們形神兼備,無一雷同,顯示著元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準。

禦香亭又稱敬一亭,建於明代,後代多有修葺,現存建築為1949年後重修。亭平面呈八角形,三層簷,布瓦頂,花琉璃脊,內、外簷柱各八根,中心懸垂柱一根。四面設券門,整座亭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顯得高麗而修美,是專供祭廟使者歇息和敬香的地方。

北嶽廟內碑石林立,有自北魏到清末民初歷代王朝的各種碑刻共一百三十七通,有建廟碑、重修碑、祈雨碑、題名碑乃至恆產碑,更有歷代帝王的封加名號碑和朝廷重臣要員的紀念碑,也有士庶善男信女的佈施碑。就其書法而論,有雄奇瑰麗的魏碑、秀麗高雅的唐碑、風流瀟灑的宋碑,還有飄逸自如的明、清碑刻,其中也不乏名家大師的真跡和墨寶,甚稱瑰麗雄偉,許多金石名家多將這裡的碑刻與金聲玉振的孔府碑林相媲美。

北嶽廟是我國自秦漢以來封禪活動和山川崇拜的產物,是產生於中國大地上的民族宗教意識的表徵。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