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山西境內長城》  Great Wall in Shanxi Province

在山西境內,歷代共修築了3500多公里的長城,如今有遺跡可辨的尚保留有2000多公里,保留比較完整的有1200多公里。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戰國長城,保存最長且較好的是明代長城。

戰國長城在山西主要是趙長城,也就是趙肅侯時修築的“趙北城”,東起河北淶源縣,西入山西的靈丘縣、繁峙縣、應縣、山陰縣、代縣雁門,由此轉西南入寧武縣、五寨縣、岢嵐與嵐縣交界處到興縣,往西北到保德縣黃河岸止,隨地形高低起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修築,在山西境內長達350多公里。該長城現存遺跡有50多公里,高不足1米,大多是石頭築成,少數地段為黃土夯築,夯層平均厚13釐米,夯窩徑8釐米。

長城、關隘的修築工程,在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逐步形成了“九邊”分區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築長城的制度。明代的長城,亦稱邊牆,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6700多公里,是現存歷代長城遺跡中最完整、最堅固、最雄偉的實物。

“九邊重鎮”是明王朝為了便於對長城全線的管理和修築而逐次建立的。“九邊”中有兩邊在山西,即“大同邊”和“太原邊”。

“大同邊”,總兵駐地在今大同市,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台(今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偏關縣東北),全長540多公里,分偏關段、平魯段、右玉段、左雲段、大同市段、陽高段、天鎮段等七段。現存約450多公里,大多是土牆,少數為磚、石牆,七段邊牆殘存平均高度為2.1~4米,寬為1~2.7米不等。

“太原邊”亦稱山西鎮,總兵駐地在今偏關縣東北,管轄的長城西起保德縣黃河岸邊,經河曲、偏關、老營堡、寧武、雁門關、平型關、龍泉關、固關而達黃榆關、黃澤關,再到壺關,總長7500多公里,因其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之內,所以又稱為內長城。這一鎮的長城分偏(關)代(縣)段、山陰段、應縣段、渾(源)繁(峙)靈丘段、茨(溝營)黃(澤關)壺關段等五段,尚存350多公里。五段邊牆殘存高度1.1~2.3米,寬0.7~1.2米,有土牆、磚牆、石牆。茨黃壺關段的長城利用了太行山多懸崖峭壁的特點,只在冀、晉兩省往來的山
口、嶺口、垣梁等重要交通要道上修築長城,設立關堡,大多用片石築成。代縣白草口一段長城,東依雁門雄關,西瞰寧武舊城,長約4700多米,沿山峰而建,全部為磚石結構,城上建有十六座敵樓(台),其中有五座保存完整,並築有易守難攻的腰門等建築,是山西境內明代長城的代表作。在朔州市還首次發現了明萬曆三年(1575年)修築長城的碑記,它為研究明代長城建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此外,山西境內的漢代長城、南北朝長城、隋唐長城、清代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規模、形制和用途,在建築手法上各有其明顯的特點,亦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