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榆次城隍廟》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榆次城隍廟》 Tenmple of Town God in Yuci 該城隍廟位於榆次市舊城東大街,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為元代達魯花赤帖木耳籌建,當時已具有相當規模。該廟佈局嚴謹對稱,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對稱佈置著山門(門屋)、玄鑒樓、大殿、後殿,左右廊廡、配殿。 山門為廟的總入口,面臨東大街。山門前有一座三開間的照壁,俗稱空心照壁,照壁左右各有一座三間五樓的木牌坊,照壁、牌坊現已不存。山門後東側設鐘樓,西側為鼓樓。 進山門後就是玄鑒樓,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面闊七間,進深六間,脊高18米,重簷歇山三滴水琉璃瓦屋頂,一層腰簷平座,上簷斗栱六鋪作,出挑深遠。明正德十年(1515年)在玄鑒樓北面接建樂樓,由北端尾面延伸而構成一層樓閣式戲臺及其底層戲臺,成為帶樂樓式的玄鑒樓。清代還在玄鑒樓的北側增建了一座三開間的小戲台。 大殿位於玄鑒樓北側,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琉璃屋面,梁架用料粗大,斗栱五鋪作單抄單昂,出挑深遠。清代在殿南側加接卷棚頂抱廈,與玄鑒樓戲臺相對。玄鑒樓和大殿兩側接有十四間廊廡。 大殿再往北是寢殿,兩側是三開間的東西配殿。 榆次城隍廟是我國古代建築群體的一個典範,體現了我國古代佈置建築群體的慣用手法——廊院制。在庭院空間佈局方面,榆次城隍廟採用了一種傳統的處理手法:主建築前設大庭院,以此突出主題;其餘均是一系列較小的庭院,用其反襯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