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天鎮慈雲寺》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天鎮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天鎮縣城內西街,原名法華寺,創建于唐代,是晉北的名寺,被譽為“關北巨刹”。遼開泰八年(1019年)曾經大修,明宣德五年(1430年)重修,並改為現名。 寺院全長140余米,寬40多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寺內有四座大殿和兩座配殿。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位於中軸線上,觀音殿、地藏殿分列於東西兩側。整個寺廟佈局嚴謹,主次分明,比例協調。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前殿,殿前兩側聳立著兩座高達10米的圓形樓閣,即鐘、鼓二樓。鐘、鼓樓典雅別致,風格獨特,分為上、下兩層,每層由八根圓柱環繞支撐,頂為圓形攢尖頂,頂部有一很大的圓寶頂,使人聯想到塞外的蒙古包。這兩座建於元代的鐘、鼓樓,在中原固有建築形式的基礎上,大膽吸收並融合了少數民族的建築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鐘樓內的鐵鐘鑄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至今保存完好。 大雄寶殿後面是釋迦殿,這兩座殿內壁畫滿牆,色彩鮮豔。所繪花卉、游龍、羅漢、天女等,形象生動,筆觸細膩。有的壁畫描繪了佛事活動和佛傳故事。通過這些壁畫可以看到我國明代的社會風貌,為研究明代社會生活提供了翔實資料。 主殿毗盧殿位於釋迦殿后,面闊23.5米,進深11米,高15米,飛簷挑起,展翅欲飛。相傳大殿四周的幾十根柱子為唐代初建時的遺物。 慈雲寺內殿脊裝飾華麗,磚雕、琉璃浮雕裝飾花樣繁多,色彩絢麗,造型別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