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正藍旗元上都城址》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正藍旗元上都城址》 Site of Yuan Shangdu City in Zhenglan Banner 元上都城址位於正藍旗五一牧場內、閃電河畔,在上都城興建以前,金代曾在此建有離宮。 上都城始建于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的幕僚劉秉忠受命負責營建該城,用了三年時間落成。上都一名是在忽必烈爭得汗位以後的五年,即元至元元年(1264年)才正式命名的,而在這以前則稱開平。其後上都城作為陪都不斷加以營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了宮殿衙署,從而結束了上都作為陪都的使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宮城和關郊幾部分組成。外城周長約8.5公里,全部是版築土牆,週邊以壕溝,每面各開二門,門有甕城和城樓。皇城在外城的東南角內,其東、南兩面的城牆各為外城東、南兩面城牆的一段,周長約5公里,城牆為版築土牆,外包砌石片,東、西各開二門,南、北各開一門,門有甕城和城樓,四面都有馬面,四角有角樓。宮城在皇城中心偏北,城牆為版築土牆,外包砌青磚,內砌石塊,周長約2公里,東、南各開一門,門有城樓,四角有角樓。宮城前設有廣場,外城內有廣闊的苑囿。 上都是元朝第一座有計劃地營建的城市,它既承襲了唐、遼、宋、金的傳統佈局,又有一些獨特的時代和民族特徵。將宮城設在皇城的中央偏北,將主要佛寺設在宮城兩側,建築物呈“工”形平面的設置等,都是承襲了唐、遼、宋、金的傳統,甚至有些殿、閣的整體模樣都完全仿照了元代以前的手法,像作為大內主要建築的大安閣就是照搬了宋代汴京的熙春閣。顯示時代和民族特徵的是:宮殿與衙署沒有嚴格區分,各類建築物的佈局沒一定規律;將大面積苑囿用城牆圍起來,並作為都城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元代創舉;在皇城中心的宮城之前佈置廣場,這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是少見的實例;城內設置氈帳、板屋,以便隨時遷移,這也是它的獨特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