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蒙古包》  Yurts
‧所屬專欄= 熱門古蹟景點

內蒙古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是遊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區,逐水草而遷居,為適應這樣的生活習俗,北方遊牧民族創造出一種易於搬遷的活動式氈帳居住建築——蒙古包。

蒙古包這種氈帳建築起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從歷代北方民族的遊獵生活推斷,這種氈帳應與人類起源的早期文化相關。

據有關文字記載,古代匈奴、鮮卑、契丹等遊牧部落都是逐水草放牧而居無常所,在古文獻中稱“穹廬”、“帳幕”等,但是這種“穹廬”的構造、結構史載不詳。繼遼、金之後,北方蒙古民族興起,這種“穹廬”建築被繼承下來,這個時期的氈帳建築據《蒙古簡史》載尚有“帳幕”和“窩棚”之別,森林狩獵者多居窩棚;草原遊牧者多居帳幕,又稱“氈帳”,故遊牧民族又稱“有氈帳的百姓”,這種帳幕的製作是“結枝為垣,形圓,高與人齊。上有椽,其端以木環承之。外覆以氈,用馬尾繩緊束之,門亦用氈,戶向南。帳頂開天窗,
以通氣吐炊煙,灶在其中,全家皆處此狹居之地。”帳幕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在元代,氈帳建築從軍事、遊牧兩種功能方面進行了定型化的發展,其稱謂被“蒙古包”所取代。

元代以後,蒙古民族廣為吸收中原漢族文化,在建築文化上吸收漢式建築的營養,蒙古包的構造、結構又有明顯改進。明、清階段,內蒙古地區出現了漢式固定建築,並與蒙古包並存,形成了兩種建築有機結合的建築特色。如今,蒙古族牧民多已定居生活,蒙古包數量大減,然而夏季外出放牧,蒙古包依然是一個很好的居所。

類型

元代蒙古包一般可分為軍事、遊牧兩大類,其中用於軍事方面的有車載帳幕及紮營的大型帳幕,而遊牧用的蒙古包則一般規模較小。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蒙古包這一建築形制的封建等級差別是十分突出的。王爺、王公貴族、上層喇嘛與普通牧民的蒙古包,無論是規模大小,還是結構構造,其等級差異十分明顯,尤以室內陳設裝飾更為懸殊。

王公貴族蒙古包的體量、面積都較大,在包下用基石墊起,包內中心承以四柱,入口處還加建漢式門罩作為過渡空間,內壁及包頂飾以各種氈制民族紋飾圖案。包內設有床榻,地面與床榻鋪毛氈數層,室內四柱又施朱漆彩繪,神龕、箱幾更為異彩奪目,可謂極盡豪華奢侈。往往有幾座或幾十座為一群體分佈,故有“浩特”之稱。

清代在內蒙古地區大力宣導藏傳佛教,各旗紛紛建起大量喇嘛寺召等漢式或漢、藏結合的宗教殿堂,但他們對蒙古包這一古老建築形式也作了保留和繼承,用於貯物及冬季進行佛事活動的場所。喇嘛蒙古包往往利用蒙古包保暖適用的特點,建在喇嘛寺召的中心院內,此與一般蒙古包大體相同,惟體量略大,且以紅棕圍氈圍之(亦用舊毛氈),因其位置固定不作移動,多採用石塊或磚做墊基,以防潮濕,包內設地炕,鋪紅氈,正面置佛像,內部陳設與廟內
經堂相似,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氛,春季拆除收藏,秋後再予搭設,十分方便。

遊牧蒙古包是草原上最為常見的一種,一般以白氈圍護,包內陳設雖簡,但裝飾的民族風格十分濃厚,地面鋪地氈,但一般貧苦牧民只能“臥於地,不設床榻”。

結構與構造

蒙古包的結構與構造,以一般傳統的移動式蒙古包為例,平面呈圓形,主體構架由“哈那”、“陶敖”、“烏乃”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蓋氈、頂氈、系繩及地氈、地毯等。

哈那是蒙古包的圍壁骨架,選用直徑2釐米左右的輕質沙柳,編成一片片可以張開、可以收攏的活動網片,十分便於搬遷。一般十五頭的哈那需長短不同的三十根木條用牛皮繩紮系而成,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多少決定。哈那高低由蒙古包大小決定,以五哈那的蒙古包而言,哈那高1.5米左右。

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用木材製成圓形,並掏出烏乃窟眼,以便穿插烏乃杆,陶敖的大小由蒙古包大小決定,是通風採光和氣煙排出的地方,五哈那蒙古包的陶敖直徑約1米。大型蒙古包的陶敖直徑隨之增大並由四柱承起。

烏乃是蒙古包頂部的主要組成部分,起著檁、椽及房笆的作用,數量及長短決定著蒙古包的大小。以五哈那的蒙古包為例,烏乃一般為八十二根,長約2米,直徑3釐米,上端略削扁,每隔20釐米左右打一小眼,插進陶敖周圍的烏乃窟眼中,並用馬鬃繩或駝毛繩串紮固定,下端也打眼,與哈那交叉處穿繩作套固定,使陶敖與哈那形成一個整體。

蒙古包的門一般有兩種,即單扇門和雙扇門,門框高度與哈那高度相同,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內掛氈簾,以青布飾以吉祥圖案,這也是蒙古包的重點裝飾部位。

圍氈用羊毛製成,五哈那的蒙古包用氈三塊,寬1.5米,與哈那同高或略大。頂氈按包架形狀剪制,外以青帆布做寬邊並飾雲頭圖案。蓋氈為正方形,四角用毛繩與哈那固定,白天掀起一角至陶敖中心半開,晚間蓋上。

系繩用馬鬃或駝毛編制,其中五根大扁繩,兩根固定哈那,餘三根用來壓系圍氈;還有若干圓繩用來壓系頂氈、蓋氈等。蒙古包的週邊挖30釐米深的溝,以利夏季排雨水。冬季在蒙古包外西北處設置防雪柵,用以避風防雪。

包內陳設因貧富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簡易的蒙古包內壁可外露出哈那方格,一般圍以除白布以外的不同質地的布料。包內中央置火爐,爐前設有灰坑,冬季包內鋪地氈。包內每個人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主人在正北,婦人在東,男人在西,主人位置的包壁上掛有氈制偶像。

裝飾紋樣與特點

蒙古包上的裝飾圖案較多,裝飾的主要部位是蓋氈、圍氈、包門和門簾等,生活中多飾以額布林犄紋、回紋卷草與壽字。蓋氈常常用引人注目的各式傳統哈木爾圖案(雲紋)和各種變體烏力吉占嘎(盤長)圖案裝飾,多用紅布或藍布以貼花形式繡制各種圖樣,遠遠望去醒目大方。圍氈上部往往用二方連續的阿魯哈圖案(回紋)做裝飾。門的木格都是用不同的幾何形體組成紋樣,其突出部分還要繪對稱的雲紋或壽字紋樣,講究的則掛一個刺繡氈門簾,這種氈簾樸素大方,紋飾多樣,與頂部的雲紋裝飾相配,形成十分壯觀而美麗的氈帳藝術。
蒙古包的造型、輪廓、比例等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成為一種規範的形式美,雄偉的成吉思汗陵和賽馬場等建築也都從蒙古包這一氈帳藝術中汲取營養。蒙古包在藍天綠草的掩映下,與自然交輝呼應,使人感覺到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和遊牧民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