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柯爾克孜族民居》
*《平山靈壽故城》
*《呼和浩特大窯文化遺址》
*《樂安流坑大賓第》
*《邯鄲學步橋》
*《歙縣璜田戲臺》
*《唐興慶宮遺址》
*《邯鄲故城》
*《汶川碼頭碉》
*《江津聚奎書院》
*《永寧納家戶清真寺》
*《山海關》
*
*【照片】北京三拱門
*《銀川南薰門樓》
《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  Sarira stupa with seat in Huhhot

金剛座舍利寶塔位於呼和浩特市慈燈寺內,當地俗稱五塔寺召,蒙古語稱“塔
布•斯普爾罕”召,是小召的下院。此院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現殿宇已毀,惟殿后金剛座舍利寶塔獨存。

該塔建築在“凸”形的台基上,塔體平面亦呈“凸”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金剛座,上部有五個方形舍利寶塔,通高16.5米。金剛座下部為須彌座,須彌座四周除門之外都有裝飾性浮雕,東、西兩面為相同圖案。須彌座和金剛座之間鑲以漢白玉石一周,上以蒙、藏兩種文字刻著一些吉祥語。須彌座和金剛座的南面為一券門,沿券門鑲以漢白玉石,上飾以獅、象、龍、飛
天等浮雕,左右對稱。券門上方嵌有用蒙、藏、漢三種文字刻出“金剛座舍利寶塔”大理石匾額。券門兩側有磚雕的四天王像,其下為伎樂及佛經故事圖像,形象生動逼真。

金剛座分為七層,第一層上用蒙、藏、梵三種文字刻寫金剛經文,以上各層鑲嵌磚雕佛龕,包括五座塔在內,共塑五佛佛像一千六百六十三尊。每龕一佛,兩側塑成寶瓶柱,佛龕的上頂及金剛座頂四周白石欄板上都刻了梵文的六字真言。

自券門進入塔內,正中原為經堂,東、西各有一小室,從東側小室沿石階可登至金剛座頂部。階梯出口處為一四角攢尖頂的小亭,亭北有五座方形舍利寶塔,象徵著金剛五界。中央一塔最高,下有以仰、覆蓮瓣裝飾的束腰須彌座,上有七層塔身和黃琉璃頂,每層挑出窄簷,裝以綠琉璃瓦當和滴水。四隅之塔略低,塔身五層。南面兩塔的第二層、北面兩塔的第三層為石簷,石上雕出瓦當和滴水,其餘形制與中央塔相同。

五塔造型比例勻稱,塔上既有磚雕,又有石刻,分別用圓雕、浮雕和線刻等不同手法。整個塔形是根據佛教經典《金剛經》規式設計的,莊重典雅,繼承了中國古建築的傳統特色,又具有印度佛塔的風格,是中外文化結合並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一個範例,可與同類型的北京真覺寺五塔媲美。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