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呼和浩特大召》  Ih Ju Temle in Huhhot

大召坐落於呼和浩特舊城,興建于明萬曆七年(1579年),次年落成,萬曆皇帝賜名弘慈寺。因為這座廟由土默特部蒙古部順義王阿拉坦汗主持修建,曾被稱作阿拉坦汗召或葛根汗廟(蒙古文史籍中稱),寺內供有銀佛釋迦牟尼像,故又稱銀佛寺。大召因是舊城中最大的寺廟而得名。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太宗命令土默特部重修,並賜名為無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將大召擴建,大殿改覆黃琉璃瓦,又用黃金鑄“皇帝萬歲”的神牌,特設“皇帝寶座”,供奉在銀佛前,因此大召被尊為“皇廟”或“帝廟”。

大召建築宏大巍峨,佈局別具一格,山門坐北面南,簷下高懸“九邊第一泉”匾額,為呼和浩特的名匾之一。山門內是天王殿,殿前設青石獅子一對,再後為菩提過殿,過殿北安放著高2米多的鐵鑄六角形鼎(香爐)。過殿以北是全寺的主體,即經堂和佛殿,二者連為一體,統稱大殿。經堂為七間見方的殿宇,清代所建,中間三間高兩層,同時採取減柱造以擴大內部空間,用側面天窗採光通風。經堂之後是佛殿,主體梁架仍保留明代風格,為五間重簷歇山式方殿,外側建圍廊一匝,惟南面圍廊與經堂聯建,佛殿圍廊與經堂的藏式牆面做法在外觀造型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佛殿後有九間樓及左右廂殿,又形成一個圍廊式四合院的空間,外觀非常協調。

大召兩側各有一條甬道,道旁蓋有廂房,稱作東倉、西倉,東倉有喇嘛印務處及喇嘛倉等建築,西倉主要建有乃春廟。

大召因供奉皇帝的神位,主殿屋頂享有黃琉璃瓦的殊榮,在呼和浩特的七大召中,地位極其突出。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