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土默特右旗美岱召》  Meidai Ju Temple in Tumd Right Banner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內蒙古

美岱召位於土默特右旗境內,背倚大青山,面朝土默川平原,東西有常年不絕的山泉。

美岱召是在明萬曆年間,由土默特蒙古部首領阿拉坦汗(亦譯作俺答汗)主持興建的。明萬曆三年(1575年)美岱召初具規模。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三年十月,俺答乞佛像蟒段,且城寺成,求賜名,賜城名福化,量給其請。”明方孔昭《全邊略記》也記載道:“賜俺答城曰福化。”後據考證,這座福化城就是美岱召。

美岱召的平面佈局為一不規則正方形,四周城牆高4~5米,斷面為梯形。牆底寬平均5米,頂寬平均2米,南北長約183米,東西寬約157米。牆身內用土夯實,外壁鑲以毛石及大塊卵石。城牆的四個轉角處沿角平分線方向各築有向外凸出約11米長的墩台,在每一個墩臺上均建有重簷角樓一座,俗稱涼亭。南邊城牆正中凸出的部分為城門,門洞由青磚券築而成,上刻“泰和門”三個字。城門上建有三層歇山式城樓。沿城牆內邊緣,門洞兩側各設有磚砌
踏步,可直達城樓。城樓為明、清漢式風格。

離城門最近的是美岱召最主要的建築物,由門樓、經殿及大雄寶殿從南向北組合而成。整個建築物坐落在一個高1米左右、向四外伸展的矩形平臺上。

門樓為一面闊三間的歇山式兩層樓閣。樓閣向南跨出一間,二層及屋頂與身後的經殿緊密結合。樓閣兩側為圍合經殿的實牆,彼此形成了鮮明的虛實對比,突出了正面主入口的位置。

由門樓進入,便是經殿和大雄寶殿。經殿是該寺講經、聽經及舉行重要宗教活動的場所。經殿為一層,面闊七間,中間及左、右次間較大,四周牆壁上繪有佛經故事壁畫,年代久遠。

經殿正中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兩層的內天井。內天井的二層部分北、東、西三面環牆,上有關於佛教內容的壁畫,極為珍貴,朝南一面設有窗。內天井頂部正中有一八邊形天花藻井,做工精細。內天井上有歇山屋頂一座,屋脊正中有刹式寶瓶一尊。經殿內部空間有收有放,形態多變,層次豐富,裝飾及空間藝術效果極佳。

經殿后部正中設有一朱漆紅門與大雄寶殿貫通。大雄寶殿為佛殿,面闊七間,通高三層,內部用圓柱支承,一通到頂。圓柱高細比十分懸殊,極為罕見。大雄寶殿正中一間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的坐像,四周通高牆壁上,整幅壁畫至今色彩斑斕,清晰可見。這些壁畫構圖豐滿,主題突出,線條流暢,刻劃細膩,用色考究,人物表情豐富,實為壁畫藝術中的珍品。

大雄寶殿是整個召寺中最高的建築,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屋脊正中設有一刹式寶瓶。大雄寶殿東、西、北三面牆外加簷柱一排,形成簷廊,二層簷廊在簷柱間加了欄板。

門樓、經殿與大雄寶殿融漢族佛寺風格與藏式裝飾於一體,構成一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體。

大雄寶殿之後中軸線上矗立著一幢三層樓建築,即琉璃殿,因其屋頂、屋簷用綠琉璃瓦覆蓋而得名。琉璃殿面闊三間,一層、二層屋簷部分由斗栱承托,三層為歇山屋頂。殿內牆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其題材取自蒙古族風俗習慣。琉璃殿南側左、右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和觀音殿,是兩座硬山建築。

琉璃殿的西側有兩座殿,平面為八邊形的稱老君廟,原為重簷攢尖頂的亭,後改建為廟宇;另一座是萬佛殿,它緊靠西城牆,面闊、進深各三間,當心間跨度較大。距經殿西側不遠處,有一藏式小廟——乃春廟。距大雄寶殿東北側不遠處,有一重簷歇山廟宇——太后廟。在太后廟之北還有一座小廟,叫達賴廟。

在琉璃殿后面,原有一組宅院,俗稱“樓院”,正中為一幢硬山式的兩層樓房,東、西各有廂房數間,初步考證為阿拉坦汗的離宮(已毀)。

美岱召建築在總體佈局上吸收了漢族城池的設計手法,同時將居住建築、寺廟建築等不同類別、性質的建築精心安排,合理佈局,建築高低錯落,重點突出,內外空間有張有弛,豐富多變。美岱召除建築格局有其特色外,該召在城內不建僧舍,這也是美岱召的一大特點。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