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綏中黑山頭建築遺址》  Ruins of houses at Heishantou in Suizhong

黑山頭建築遺址位於石碑地西2公里處,是岸邊突起的海岬,因岬岸裸露,顏色與黑色的山石接近,俗稱黑山頭。在南100余米的海面上,聳立著兩塊東、西對峙的礁石,間距40余米,稱為龍門石。黑山頭頂部平坦,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60余米。臨海的南端略高,佇立山頭,遠眺海中“薑女”礁石,景色秀麗。

該遺址的文化堆積遭到較大破壞,露於現地表的建築址上有成排的礎石、陶井窖、空心磚、水管溝和大面積瓦礫、紅燒土等。經清理,建築佈局基本清楚。主體建築位於山頭南側,建築基礎為一長方形夯土台基,現存遺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25米,遺址堆積存高1米餘,夯築土台堅實,多為黑黃粘土。

從已清理出來的跡象看,主體建築為結構複雜的多層分級建築,大體可認為是三級臺階式建築。地面露出一些縱橫交錯的黃土夯帶,寬約70釐米,很像牆基。整個建築的特點是依地勢而建,佈局協調,錯落有致。主體建築大致分為三組十個單元,北部東側為第一組四個單元,西側為第二組三個單元,南部為第三組三個單元。

第一組建築除有黃土牆基、礎石、紅燒土外,主要是第三單元北半部有一口井式窖穴,系用大型陶井圈接成,口徑1.1米,深1.6米,窖的底部修築在基岩之上。窖內自上而下依次為:黃粘土、紅燒土、碎瓦等堆積層,厚約60釐米;細砂層,厚90釐米;淤泥層,厚6釐米。陶井圈每節高30釐米,厚3釐米,外面拍印繩紋,裏面飾窩點紋。

第二組建築呈長方形,惟東南角缺損,東西長20米,南北寬12米。東、西兩邊有牆基,北邊有一道1.5米寬的夯土帶,南邊有一行九個礎石和三塊空心磚。中間兩道南北向牆基將第二組建築間隔成三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南部有三個礎石和一塊大型空心磚,北半部有一“土”形牆基,牆寬0.9米,將北半部分隔成四個小室。各小室均有豁口相通,東南角的小室內都有一口井式窖。第五單元的井式窖上部壓蓋瓦片。第六單元的空心磚和第七單元的空心磚都處於兩個礎石之間,似與踏步有關。第二組建築的地表到處是黃粘土和碎瓦,這類黃粘土可能是用於固定瓦的。第七單元西牆基外側地勢坡下,覆蓋著大面積碎瓦。

第一、二兩組建築之間有一道2.5米寬的雜花黃土,當是通道。

第三組建築現存中心在第八單元,長方形,南北長6.7米,東西寬3.7米,東、北、西三面無牆跡,但邊線明顯,內為黃粘土,週邊是台基夯土,東北角作圓形向外突出。南牆中部有一水管溝。在第八單元的東側和西側皆是黑色夯土,厚達0.5米,應是台基部分。

台基的北部邊緣有一條較寬的夯土帶,寬1.1~1.5米,東西長45米。中部在距地表32釐米以下發現六個柱礎石,分三組兩兩成對分佈,推測這條夯土帶應是走廊遺跡,由此又可推測這處多級高臺建築採用回廊式,沿海的東、南、西三面均有回廊。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