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照片】三江馬胖鼓樓外觀
*《黟縣西遞村民居》
*【照片】海口海瑞墓總平面
*【照片】三江馬胖鼓樓─鼓架
*【照片】三江馬胖鼓樓平面
*【照片】咸豐嚴家祠堂
*《祿勸普渡河橋》
*【照片】含山昭關
*【照片】粵東、粵北客家民居─始興滿堂圍正門
*《澳門里弄民居》
*《石獅六勝塔》
*《隆安惠迪公祠》
*【照片】廬山白鹿洞書院欞星門
*【照片】都安永濟橋
《錦州廣濟寺》  Guangji Temple in Jinzhou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遼寧

廣濟寺位於錦州市古塔區,是遼西地區保存較好的寺院之一。據圓通法師撰寫的《錦州古刹》記載,廣濟寺原名普濟寺,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年)。又據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廣濟寺重建前殿記》載,廣濟寺肇建于契丹之初,元末毀於火,明永樂、弘治、正統、嘉靖年間多次重修,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寺再毀於火,清道光年間,前郡太守、郡守尉捐資重建,道光九年(1829年)竣工。

廣濟寺現存的建築是清道光年間所建的,寺院坐北朝南,有兩個院落,建築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佈局。現存建築有山門、碑亭、東西配房、關帝殿、大雄寶殿等。山門前面還有一塔,因寺得名廣濟寺塔。塔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實心塔。山門在塔的北面,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歇山式建築,明間辟通門,次間辟窗,木構架為五架梁前後挑尖梁。斗栱佈置除轉角柱頭科外,每間兩朵,為五踩品字形。山門內原有塑像,現已不存。山門後有碑亭兩座,均為單簷四方攢尖亭,亭四柱為方形石質,上置平板枋,枋下有額枋,額枋下有鏇子紋雀替。平板枋上為五踩品字形斗栱,斗栱佈置每間三朵。內部木構採用抹角梁,上置瓜柱、金檁、由戧等。亭頂為灰瓦頂,寶頂為覆盆垂蓮座,上托蓮花寶頂。兩亭的後面為東、西配房,為小式硬山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帶前廊,現只明間辟門,木構部分採用五架梁,前出挑尖梁。配房北面為關帝殿,殿前為卷棚後為硬山,建在高1.27米的平臺上,平臺前面做成須彌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卷棚柱子皆為石質,原次間、山面有石欄板,現已不存。關帝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面闊、進深各兩間的小殿,後為大雄寶殿,也稱正殿。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七間22米,進深三間8米,明、次、梢間辟門,盡間為磚砌實體。殿建在高1.4米、長28米、寬16米的須彌座平臺上,須彌座上、下梟雕有覆蓮和仰蓮,束腰部分有瓶形柱,柱間雕有松、鹿、麒麟等圖案。殿木構部分製作精緻,門的裙板、絛環板、額枋、平板枋上均有精美的木雕。平板枋上的斗栱為七踩品字形。挑尖梁頭雕成龍首形。殿頂為灰色瓦頂,正脊南面雕有“慈雲廣敷,惠日常明”八個大字。

廣濟寺為遼寧清代建築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寺院,明、清重建時又保持了遼代建築的某些特點,這為研究地方建築風格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