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廟位於北寧市西2公里、閭山東4公里處,是古代祭祀北鎮醫巫閭山的山神廟。北鎮廟創建於何時未見記載,但據《隋書•禮儀志》載:“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北鎮醫巫閭山……並就山立祠。”唐天寶十年(751年)尊封醫巫閭山的山神為廣寧公,遼、金兩朝皆封為廣寧王,元大德二年(1298年)封為真德廣寧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為醫巫閭山之神。清代沿用明代神號,並且都建廟設主,凡遇“天時不順”、“地道欠寧”或改朝換代、新皇登極等大事,朝廷都要派官員或帝王親自來此告祭。
北鎮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78米,並繚以紅牆。殿宇依山而建,形成北高南低、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最前面為一座六柱五樓式的仿木牌坊,是用棉石雕造而成,坊前有一對紅赭色石獅,高約3米。牌坊後臺階上是三開間的歇山式山門,山門辟券門,當中券門上嵌有“北鎮廟”的石匾,據傳為明代嚴嵩所書,屋頂飾以綠琉璃瓦。院內東、西兩側為鐘、鼓二樓,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鐘樓內尚存清乾隆年間所鑄的鐘一口。院最前面為神馬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屋頂。殿內柱網採用減柱和移柱法,只在與山柱相對的明間設兩金柱,其梁架為五架梁。原殿內塑有神馬、馬童各一對,現已毀,殿記憶體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敕修北鎮廟碑及無字碑兩通。過神馬殿便是禦香殿,殿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歇山式建築,其中明、次間辟隔扇門,梢間為磚砌實體,簷下施有單昂三踩斗栱,斗栱佈置除柱頭外,明、次間各兩朵,梢間一朵,進深方向明間兩朵,次間無。室內梁架為九架梁。原殿前西部階下置石造日晷,現僅存基座。大殿在禦香殿后,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歇山式建築,明、次、梢間的形式與禦香殿同,下簷的斗栱為五踩,其佈置除柱頭外,明、次間兩朵,梢間一朵,進深方向每間一朵。殿內原塑有北鎮山神像,神龕上部掛有清乾隆皇帝題寫的“乾坤神位”木匾。現殿內牆壁上還留有三十二名歷代文武功臣的畫像。大殿後面為更衣殿,也為歇山式建築,但面闊僅三間,簷下也無斗栱,其在主體建築中是等級較低的一座。寢宮在最後,為大式的歇山建築,面闊五間,簷下有七踩品字形斗栱,屋頂蓋綠琉璃瓦,殿內原有塑像,現已不存。
此外,北鎮廟尚存許多建築遺址,如行宮、會仙亭、含碧齋、碑亭等。廟內現存的御筆碑、祭祀碑、敕修碑、詠詩碑等共五十六通,可稱得上是一座碑林。北鎮廟是全國五座鎮山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廟宇,它為研究我國古代的禮儀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