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赫哲族民居》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赫哲族民居》 Dwelling of the Hezhen Nationality ‧所屬專欄= 熱門古蹟景點 黑龍江赫哲族主要分佈在同江市八岔、街津口兩個鄉和饒河縣西林子鄉回排村等沿江一帶,還有少數人雜居在樺川、撫遠、集賢等地的一些村屯和佳木斯市內。長期以來,赫哲族過著捕魚狩獵生活,近百年來才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赫哲人的住地都選擇在沿江兩岸的向陽高處,以便於捕魚和接近獵場。早在三百年前,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多住草苫屋頂房。19世紀末期,居住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人,較普遍地住“卓”(馬架子房)、“胡如布”(小型地窨子)和“希日免克”(大型地窨子)。 “胡如布”是寒帶居民較原始、簡陋的住所,即向地下挖進約1米深的坑,坑頂上用一二根粗壯的大木頭作梁,搭上檁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鋪箔條或蓋樹枝,頂蓋培上十幾厘米厚的土,然後再苫草。向陽的南面開門,門旁有一小窗,用魴魚魚皮糊門窗。房屋內搭火炕或板鋪。 “卓”是建築在平地上的房屋,它較“胡如布”有了改進。搭蓋的方法與一般住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卓”的山牆都是背北向南,房門開在南山牆上,門的兩側各有一扇窗子。房內東、西兩邊搭火炕,廚灶設在火炕的南端。 “正房”為“卓”的發展,房內均搭南北相對的火炕,西炕稱“萬字炕”,是連接南、北炕的。赫哲人認為“西方為貴”,故西炕只能擺設箱櫃,供奉祖先、神靈,不能隨便住人。一般人家還在住宅的東側或西側搭蓋“塔克吐”(魚樓子),它是用幾根支柱做腿,在離地1米多高處支起小房架子,周圍用柳條編成籬笆牆,裏邊可放魚、獸肉幹以及糧食、捕魚工具等。 現今,這些舊式住房已不見了,惟家家戶戶房前的“魚樓子”還顯示著赫哲族民居的風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