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牡丹江邊牆》 

牡丹江邊牆

牡丹江邊牆位於牡丹江市與海林市東北部交界處。據考證,可能始建於渤海時期,東夏國又改修沿用。邊牆東、西兩端隨山體呈東西走向,中間跨溝越谷,為東南、西北走向。

邊牆系就地取土採石修築,兩端多為土築牆,中部多為石築牆。土牆牆體斷面中不見夯層,多築在土層較厚的山梁上和狹窄的溝穀中,個別築在山坡處。山梁上的土牆築在山梁外緣,土牆與山梁融為一體。平頂山梁牆體內側一般在4米以上,有的可達7米;圓頂山梁牆體內側一般在3米左右;凹頂山梁牆體內側一般在3米以上。溝穀中的土牆一般築在兩山之間的狹窄處,溝穀深處土牆較高,雖經風雨長期侵蝕,現仍存留牆底寬5~7米、頂寬0.5~1.5米、高1.8~2米的一段土牆。山坡土牆一般築在溝幫緩坡地帶,藉以與溝谷中土牆相連。凡地勢比較險要的土牆內側,在地面比較平坦或有緩坡之處均有距離不等的圓形土坑,大坑直徑約5米,小坑直徑約3米,深不足1米。土坑距牆體4~5米不等,其排列形式:有的四五個呈一字形沿牆排列;有的三個一組呈三角形;有的四個一組呈方形;有的五個一組呈十字形;有的在漫坡上呈不規則形;還有的在比較隱蔽的山坳裏築土坑和石壁圓坑,直徑約3米,深1~2米。這可能是守兵駐地,土坑為住房,石坑為蓄水池。

石牆採用自然石塊和人工劈鑿石塊用幹插石方法砌築。根據地勢,石牆的位置、長度、高低各不相同,有的長達36米,短的僅3~4米,其中保存完整的兩段石牆極為壯觀。饅頭砬子北側的長牆,從山坡下部築到峭壁之下,牆體外側高4米左右,頂寬約1米,基寬5米左右;牆體內側砌有兩層臺階,第一層高約2米,第二層高約1.5米,在第二層中發現了射洞(箭眼),比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僅一個,呈鬥形橫砌在牆體之中,內口大於外口。

附屬設施除射洞外主要是馬面。根據地勢條件,馬面的形制和佈局均有區別。土築馬面,多築在坡度較小的山腳下、平緩的山梁上和較寬的溝穀兩側的土牆中,平面呈半圓形或圓角梯形。山頭式馬面,是利用伸向山體拐彎處的高山頭加以修整而成的,平面呈半圓形。山包式馬面,是利用低於山頭而又高於牆體的山包修築的,多分佈在土牆拐彎處。石砌馬面,砌築在石牆之中,小型馬面多分佈在高山石牆中,比土築馬面少,平面呈半圓形。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