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上海真如寺》  Eternal Temple in Shanghai

真如寺位於上海普陀區真如鎮北端,原名萬壽寺,俗稱大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自他處遷建於現址,並改為今名。明代寺重修,清代又有增建,規模宏大,曾有正殿、大悲閣、文昌閣、十王殿、送子觀音殿、山門牌坊等建築,為一方巨刹,香火鼎盛。1911年後寺漸頹廢。

正殿始建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是宋、元以來小型佛殿常用的形式。現殿內保存了相當多的元代構件和建築手法,初建時的原貌基本上沒有改變。

1963年對正殿進行了落架大修。修繕中,在大批木構件的榫卯隱蔽處發現了許多當時工匠墨書的構件名稱和部位名稱。根據工匠墨書,正殿的結構以及這些構件的部位名稱、砍制手法等,與宋《營造法式》和清《清式營造則例》對照,其名稱大部分與宋《營造法式》相符,與《清式營造則例》不符,但也有一部分與後者相同而與前者相異,更有一些是介於兩者之間,足以見得真如寺正殿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承前啟後的實例。

為了擴大殿內主體空間,正殿前後的金柱上築有人字形假屋面。假屋面上施有加工粗糙的梁架,即明計成著《園冶》中所稱的草架。草架結構北方少見,而在江南民居中卻是常見的形式。真如寺正殿的草架,為江南民居的溯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正殿的地基結構與古代傳統的帶形基礎不同,它僅以柱礎為中心,環其四周敷施基礎,各柱礎間的基礎並不連接成帶形。而基礎所用的材料與宋《營造法式》所載以及永樂宮等元代建築亦不相同,不是用碎石磚瓦,而是鐵滓夯層和黃土夯層相間。元代時上海並非鐵砂產地,正殿地基中的鐵質物來自何方?為何用鐵滓夯築地基?這乃是古代冶煉史和建築史上的謎,有待進一步研究探明。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