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東陽盧宅》 Family Lu^s residence in Dongyang

盧宅位於東陽市區東側,為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肅雍堂始建於明景泰八年(1457年),至天順六年(1462年)落成,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廳堂住宅之一。

肅雍堂建築群以盧宅大街南側磚雕磨磚大照壁為起點,跨街以後沿著南北向的縱軸線,前建頭門三間,額匾書“捷報”二字,俗稱捷報門。第二進照廳七間,俗稱儀門。第三進大廳三間插二間,即肅雍堂三間挾東西雪軒。明間緊接穿堂三間,後接正堂三間插二間,形成“工”形平面,成為建築群之主體。兩旁各有廂樓五間、平屋十間。正樓則基而未楹,越三代續建成樂壽堂。到了清初,縱軸線繼續向後延伸,增建了世雍門樓、世雍堂、世雍中堂和後樓,輔以兩側廂樓,深達九進,廳堂樓舍一百二十五間,縱深320米,占地6500平方米。從功能上看,以第五進樂壽堂前面的石庫門為界,按照前堂後寢的傳統格局分成前後兩大區域。前四進以肅雍堂為主體,為族人祭天祀祖、吉慶典禮、迎賓接客、宗族聚議的場所。後五進以世雍堂為主體,其門樓、廳堂、堂樓作紅白吉慶公用,大房及兩側廂樓均為家眷住宅。

肅雍堂外觀樸實,造型端莊,粉牆黛瓦,色彩淡雅。平面呈“工”形,前半部分五開間,通面闊25米,其中三開間為開敞式正廳,左右為封閉式雪軒;後半部分正堂五間;中部穿堂三間,與前廳後堂的當心間相連。左右天井回廊,合深38米餘。

肅雍堂梁架,前半部分用材碩大,施斗栱彩繪,徹上露明造。前廳中縫抬梁式五架無廊,簷柱出牛腿琴枋支托下簷,柱頂用一斗六升柱頭科承簷桁。上簷出與下簷出處於同一垂直面;轉角施抹角梁;邊縫山面用額枋承托懸山出際,廳內仰視又呈歇山頂結構,可謂別具一格。正廳五架帶後廊,中縫抬梁式,邊縫不用山柱而採用穿枋結構,實際起抬梁作用。青石覆盆柱礎相疊,簷柱和金柱分別採用鼓墩和仄型柱礎,上立梭形柱,權衡尺度與宋《營造法式》略異,三架、五架月梁高三寬二,用材合理,形制秀麗。東西雪軒和穿堂、正堂均為草架結構,樸實無華,惟大方格素面平棋和海棠紋天花構思大膽,別具匠心。

斗栱組合風格罕見。前廳簷柱、金柱平板枋上各安一列一斗六升平身科,明間四攢,次間和山面各三攢,組合成一個長方形空間。訛角座鬥上向廳內出單翹單上昂,上昂特長,呈弧形上伸,用一斗三升廂栱承托金桁,出象鼻形耍頭。十八鬥下插一沖天銷,將昂嘴和廂栱楔合在金桁上,端頭下垂雕成蓮蓬頭,因而既不同于宋式的挑扛式斗栱,也不同於清式的鎦金斗栱,在明代廳堂中也屬孤例。柱頂均安四瓣座鬥,出十字栱,設替木承托梁枋式桁條。梁間用隔架科代替童柱,富有木雕之鄉東陽的地方特色。楓栱在唐代就已使用,宋、元沿用,素無雕刻。肅雍堂楓栱施于平身科翹頭、丁頭栱雀替及正廳隔架科的橫栱之上,有牡丹、荷花、仙桃、夔龍等雕飾,顯示出明代的營造風格。

肅雍堂屋頂,自捷報門至正廳,一連四個懸山頂,灰板瓦,瓦當滴水出簷。前廳和正廳之間還採用勾連搭做法,天溝落水蔽而不見,且避免了進深過長導致屋面升高、用材量大的缺點,手法靈活,實為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

肅雍堂彩畫主要集中在前廳和正廳,在梁枋、桁條、斗栱等構件上作了重點處理。梁枋桁木畫箍頭和包袱錦,藻頭以疏朗的卷雲紋和細密的松木紋為主,不似清官式彩畫嚴謹華貴,也不同于蘇式彩畫明快活潑,色彩沉著,給人以樸實淡雅之感。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