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紹興呂府》 Family Lu^s residence in Shaoxing

呂府是明大臣呂本的府第,亦稱“呂府十三廳”,位於紹興市,東起萬安橋,西迄謝公橋,占地3.2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之後、萬曆十五年(1587年)之前。

所謂“十三廳”,是因呂府共有十三座廳堂而得名。這十三座廳堂,坐北朝南,分列在左、中、右三條縱軸線上。中軸線上有五座,依次為門廳、永恩堂、三廳、四廳、五廳。左、右兩軸線上各建有四座廳堂,在與中軸線門廳並排的位置上為牌樓,在與中軸線三、四、五廳並排的位置上為二、三、四廳。中軸線上的五廳和左、右兩軸線上的四廳都是樓屋。每廳的前面都有天井。在左、右兩軸線上靠中軸線的一側各有廂房一列。三條軸線的佈局都嚴謹對稱。在三條縱軸線之間各有縱向的巷道一條,稱為“水弄”;在永恩堂的後面,又有一條橫向貫穿三條軸線的小道,稱為“馬弄”。這樣,在總體平面佈局上就形成了六組封閉式的院落。在每座院落的前面都有門樓,外面圍以高牆,形成相對獨立但又互相可以穿通並緊密聯繫的整體。

永恩堂是呂府的主體建築,原為正廳,後改作宗祠,通面闊36.12米,七開間,通進深17米,其中前廊深3.46米,後廊深3.5米。前廊通七間,後廊僅明間和次間有,梢間和盡間則沒有,而是將後廊的位置單獨隔成一室。

永恩堂共用柱五十根,全部採用圓柱,上細下粗,收分明顯。屋架採用抬梁與穿鬥相結合的方式,明間東西兩縫為抬梁式,沒有牆壁隔斷,通作一間;其他各間各縫為穿鬥式,但並非每根檁子都用落地長柱荷載,有些檁子用瓜柱承托,實際也是抬梁和穿鬥相結合的方式,都用隔牆。這就形成了三明四暗的格局。

永恩堂屋頂舉架平緩,硬山造,陰陽合瓦,用瓦當、滴水。屋脊系後代改造。

永恩堂明間和次間地面都用方磚斜角鋪墁,當地稱為“官放”,梢間用方磚直鋪,稱為“平放”。台明用條石,條石的長度與各間的面闊相等,十分講究。台明做出泛水。明間前簷安踏步二級。

永恩堂門樓用磚石建造,左右門墩的勒腳作須彌座狀,其上門框兩側貼方磚。定盤枋石制,四周雕刻蓮花瓣,其上鋪磚一層,略寬出定盤枋。枋上排列斗栱八攢,出一翹,均用磚制。撩簷枋系木質。椽子呈橢圓形,也是磚制的。筒瓦蓋頂,正脊的中部弧凹,逐漸向兩端起翹。門樓兩側的磚牆上隱出方柱,把整堵牆面分隔成三間。方柱之間隱出額枋,上施斗栱。牆面用方磚鋪貼。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