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浙江明、清建築中的魚裝飾》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浙江明、清建築中的魚裝飾》 Decorative fish sculp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architecture in Zhejiang 浙江明、清建築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易遭火災,傳說鴟魚能噴水避火,因此在建築構件裝飾中普遍採用鴟魚。鴟魚的形狀是龍首、魚身、魚尾,或展示全身,或只隱出頭部,張嘴噴出水浪。 明代建築正脊的兩端幾乎都用鴟魚,從清代開始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繼續使用鴟魚,一是變成龍吻。一般地說,明、清兩代正脊上的鴟魚形狀變化不大,僅尾部的形態略有區別。明代鴟魚的尾部向外側卷翹,清代的尾部向上作倒豎狀。總體來說,明代的鴟魚比較古樸,清代的則缺乏韻味。 浙西、浙東比較講究的建築,在每根檁子的底皮都精雕細刻,而鴟魚則是常見的題材。檁子的雕刻裝飾是先刻於木板,然後貼釘在檁子的下皮上。 在雀替上雕刻鴟魚更是屢見不鮮。雀替大致有兩種構造方法,一種是一塊扇形雕花木板,一種是由兩塊木料組成的,上面是一根短的替木,下面是一塊扇形的墊木。把墊木雕成張開的嘴狀,替木雕成水浪,象徵鴟魚噴水。如蘭溪長樂村明天順六年(1462年)建造的象賢廳戲臺,替木上雕出龍首、魚身、魚尾的鴟魚,身子圓鼓,尾部散開,形如金魚,頭部較大,突目張嘴,異常猛烈地噴出水浪。這座建築五架梁兩端的雀替也雕飾鴟魚噴水,雀替裡端雕出鴟魚的頭部,瞪出圓圓的眼睛,嘴裡射出一股水浪,分成兩朵浪花。 明代多採用壓地隱起的技法,凹下去的底子大體在一個平面上,紋飾的起伏高度一般在1――2釐米左右,互相重疊穿插,有一定的立體感。也有採用透雕手法的。 位於簷柱上部用於支托屋簷的撐恚浙江俗稱“牛腿”,在明代往往雕刻成倒掛的鴟魚形狀。如蘭溪西薑村明萬曆二年(1574年)建造的孝思堂,其牛腿呈斜曲的倒掛鴟魚狀,身子素面無紋,尾部朝上,承托鬥恚再上為撩簷枋;頭部倒掛,用扇形雀替支托,在雀替上雕刻浪花,象徵鴟魚噴水。又如衢縣下坦村鄭家祠堂,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代重修,正廳前簷的牛腿雕成鴟魚形狀:龍首、魚身、魚尾,身上雕出魚鱗和鰭,尾巴分成兩叉,嘴裡噴射出一條條帶狀的浪花,浪花裡又有幾條小魚,張著嘴,悠然遊動,雕刻精緻,形象生動。東陽盧宅肅雍堂建於明代,前簷牛腿雕成“S”形的倒掛鴟魚,整個形體比較粗壯,尾部卷成圓形的回紋,承托鬥硨土瞄荑剩頭部朝下,嘴裡吐出一朵水花,下部用扇形雀替承托。 從明代早期到清代晚期,凡採用月梁形制的建築,單步梁大多呈捲曲狀的鴟魚形。如永康方岩鎮紹常祠的單步梁,做成各種各樣的變形鴟魚,其頭部有的似鴟首,有的明顯是龍首,尾部捲曲。 鴟魚不僅雕飾在木構件上,而且在石構件上也時有出現,有的刻在抱鼓石上,有的刻在石牌坊的夾柱石上,還有的刻在石欄杆上。如金華瑣圓鄉清乾隆時的石牌坊,在夾柱石下部的一角刻鴟魚噴水,鴟魚作龍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