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黃山潛口民宅》  Dwellings at Qiankou in Huangshan

潛口民宅是集明代徽派民間各種典型建築於一體的山莊,位於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村紫霞峰麓。

據載,東晉詩人陶淵明曾隱居潛口,陶淵明,一名潛,而隱居亦即潛伏之意,這裏恰值黃山之口,後人為紀念陶淵明,便將村莊名為“潛口”。

潛口歷代文人薈萃,街道古樸典雅,由石板鋪砌而成,依街兩旁排列著很多明、清兩代構築的店鋪,是典型的古代小鎮佈局。村內有龐大莊嚴的“金紫祠”,始建于宋,明重建,俗稱“金鑾殿”。村口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造的文峰塔。

為了搶救潛口一帶的明代古建築,國家文物局將分散在附近的十多個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護的明代建築拆遷到紫霞峰麓集中保護,其中有民宅、祠堂、路亭、石拱橋、石牌坊等。這些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和建築藝術的珍貴實物。

司諫第

司諫第為三間兩進磚木結構的祠堂建築,是明永樂初吏科給事中汪善的五位孫子為祭祖所建的家祠,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該建築為抬梁式木構架,梭柱、月梁、荷花墩式坐鬥、叉手、單步梁和斗栱都有精美的雕刻。司諫第楓栱宛如流雲飛卷,顯示明代營造風尚,上昂鋪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極為罕見,是研究宋、元以後斗栱演化的珍貴實例。大門用鐵皮包薄磚釘在板門上,門外左右各飾抱鼓石。兩進之間有天井、水池,水池常年蓄水,既可養魚供觀賞,又可作消防用,池中間築有拱橋,便於行走,池邊豎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此種設計別具一格。享堂懸有明永樂四年(1406年)成祖敕諭匾額一塊,並有三層須彌座神龕,供奉祖宗牌位。

吳建華宅

宅與司諫第毗鄰,是司諫第主人的住所。此建築早于司諫第,為明早期磚木結構樓房。據查考,原為三層,明、清年間主人改為兩層。梭柱、月梁、斗栱、蘆葦牆及板壁裝修都是明代風格。天井較寬敞,四周簷口裝有磚質水梘槽與陶瓷落水管。受當時風水觀念等限制,後排柱架呈斜角,大門不開在正面,而在側面靠小巷開門,有獨特的風格。樓梯設在左廊內,樓層裝修採用宋、元時期的“護縫製”做法。

曹門廳

原為兩進徹上露明造大廳,現僅存前廊、門廳和兩廡,建於明嘉靖年間。平面呈“凹”形,磚木結構,通面闊九間,懸山頂,山面飾博風牆。外間斗栱出雙抄五鋪作,一跳出45度斜栱,斜栱承擔榑,以代令栱。栱頭卷殺分瓣蒼勁有力,丁頭栱眼雕花。大方磚鋪地,有較大的天井、水池。該廳不但在覆盆礎、梭柱、斗栱、雀替等構造式樣上體現了明中期的特點,而且在一些構件上沿襲了宋、元以來的“禪宗樣”古法,如把大鬥凹角刻作凹入的海棠瓣,宋法稱“訛角鬥”,在大鬥下加墊板,古稱“照板”,等等,這對研究古建築的特點有重要價值。

方文泰宅

此宅為磚木結構、三間兩進、口字形四合院樓房,建於明代中期。樓下前進為門廳,兩旁是廂房;後進明間為客廳,次間為臥室。兩進之間設天井、水池,左右有廊。右廊內設一樓梯,左廊開一小門,通往廚房。堂屋壁後又設有樓梯,並在兩樓梯口裝有蓋板,以防盜竊。樓上明間設祭祖座,沿天井四周開窗,窗下設置有“美人靠”,即飛來椅,臥室內設置有梳粧檯,臺上裝有雕花格子窗欄板,稱“遮羞板”。“美人靠”臨外一面,弧形欄杆及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壶門裝修,雕工精美,玲瓏剔透。弧形欄杆的處理方式與寧波天一閣所藏明《營造正式》樓閣圖所繪欄杆相似。

蘇雪痕宅

宅為磚木結構,平面為“H”形,一脊翻兩堂,二層樓房,建於明代中葉。面闊三間,天井兩側有廊,樓梯設在左廊內。樓下明間為客廳,兩旁為臥室;樓上明間有香火座,兩旁為臥室。前後兩堂相同,樓下前堂用於會客,後堂用於自家生活起居。樓層下低上高,甚為明顯。樓面板鋪在擱柵上,擱柵斷面為方形,間隔30釐米。穿鬥式梁架用斷面狹長的木材斧斫成弓月形,穿插於柱子之間。斗栱、鷹嘴榫及大片蘆葦牆隔斷的做法體現了徽州明代建築的特點。弧形欄杆類似方文泰宅,裙板用宋代“護縫製”做法。

樂善堂

又稱耄耋廳,建於明代中期,兩進三間,磚木結構,徹上露明造,是舊時供一個家族的老年人議事和娛樂的場所。抬梁式木構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丁頭栱眼雕花,卷殺明顯,柱礎為覆盆形。簷柱與金柱之間用月梁,梁上設駝峰,上置櫨斗,瓜柱承單步梁,梁外端雕飾雲紋。大方磚鋪地,有天井、水池。前進兩旁的耳房供轎夫和僕人休息,後進大廳供族裏長輩議事和娛樂。該廳既有廳堂建築的莊嚴感,又有家族聚合時要求的氣氛,是明代廳堂建築的一個典型範例。

方觀田宅

此宅為普通民宅,建於明代中葉,磚木結構樓房,面闊三間,小青瓦,馬頭牆。大門用內外門罩保護,內門罩飾“霸王拳”。柱子與柱礎間加一個木櫍,具有防潮、防腐、抗震功能。隔斷和樓廳、天井欄板均採用宋、元“護縫製”做法。上、下枋之間用蘆葦牆隔斷。樓梯設在左邊廊內。享堂照壁後面留有小廳,用於放置農具及生活用具,並留有後門通向廚房。天井內水池為“三條溝”,雨水由天井內的“三條溝”排出屋外。

善化亭

亭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平面呈方形,以四根石柱承托木構架,頂為歇山式,上覆小青瓦,飛簷翹角,脊飾龍吻。石柱側腳明顯,補間斗栱為一斗三升,柱頭為“斗口跳”挑出簷檁。花崗岩鋪地,兩旁置長石凳供行人休息。

蔭秀橋

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單孔,紅石券形拱橋,用石灰漿砌築而成。兩頭橋墩各有供鎮水獸的神龕。橋長4.2米,寬2.45米,拱跨度2.7米,拱高0.92米。下游橋拱正中嵌額石,上書“蔭秀橋”、“嘉靖甲寅夏”字樣。據查考,橋北端山坡上原有一座尼姑庵,橋系尼姑捐資建造。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