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樂安流坑村》 Liukeng Village in Le^an

樂安縣流坑村被人們譽為古文化的博物館,村中至今還保存有明、清古建築二百五十餘幢。尤其難得的是,整個村莊的平面佈置還基本保留了明代中晚期的格局。

流坑村地處縣城西南30公里的金鼓峰下,村基坐落在東、南、北三面環水、西側一面依山的“半島”之上。隋唐以前,這一帶悉為荒壤,流坑村民先祖于後唐年間徙居於此,依據優越的地理環境逐漸發展成一個有數千居民的大聚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讚美道:“阛阓縱橫,是萬家之市。”雖經數次大的兵燹、匪禍,但村民亡而複歸,房舍毀而複建,千餘年久盛不衰。

流坑村現存的總體佈置為明萬曆年間刑部郎中董燧所設計、規劃的,整個佈局仿照城邑的裏坊制度,但比較鬆散和開放。村中的內湖──南北向的龍湖將村盤分成兩大部分,東部大於西部。東部房屋從南向北延伸,建成(東西)七橫(南北)一縱的八條大街,與大街垂直方向還有許多小巷交叉溝通,狀若棋盤。街巷均以卵石鋪地,街寬2~3.2米,在街的一側(多為南側)掘出寬0.3~0.4米的下水道,上以麻條石覆蓋。住宅、宗祠臨街面巷而建,十餘口水井散佈村中。各街道入口處都建有碉堡式門樓,平面皆近正方形,立面兩層,磚木結構。街尾亦有牌坊式門,惜保存下來的不多。街、巷交叉路口常設涼亭,今僅存少數遺址。村之東、北兩側沿烏江建有一些宗教性建築,村中還有戲臺三座。

龍湖西部的地勢不及東部平坦,略呈西高東低的斜坡狀,沿湖建南北向街道一條,名曰朝朝街,是流坑村的墟市所在,沿街房屋多為貨店、米鋪和藥房。街之中段有棋盤街,南北兩側相對而建五桂坊、錦衣坊,西側高處矗立著名聞遐邇的狀元樓。

從村東東華山俯瞰全村,烏江如帶,水繞山擁中的流坑村街巷縱橫,井然有序,高樓低宅鱗次櫛比,村中龍湖水光瀲灩,泱泱萬家之市,風貌不減當年。

流坑村的總體佈置與江南村落佈置的基本規律大致相符,但有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

首先,整個陽宅基盤坐南朝北,這在中國古代的村落佈置中並不多見,但基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傳統的陽宅風水理論,這是再好不過的做法了。

其次,村中建築採取裏坊制度的街巷式佈局。由於統一規劃,道路平坦,屋宇整齊,飲水井、下水道及洗滌用水塘池設置得當,保障了村中的安全、衛生條件。更由於各街巷居民系世代分房別族而居,加強了凝聚力。

第三,中國農村由於子弟成家立業後多另立門戶,加之歷代統治者對民間營建制度有相當嚴格的規定,故住宅多以一家一宅為單位。但在古代的流坑村,數代同堂或以血緣關係聚族而居所形成的建築組群頗多,這當與該村宗法制度嚴密、豪紳之家眾多有關。這些建築組群通常占地面積很大,數幢單體建築連牆共壁,規劃整齊,結構嚴謹,氣宇軒昂。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