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天井式民居》 Dwellings with courtyard

江西民居的建築形式、構造和裝修很有地方特色,其天井式民居是國內此類民居中發展脈絡最清晰、完整且具有研究價值的遺存。景德鎮留存至今的明代住宅有五十二棟;婺源縣思溪村成片的清代民居幾乎完整無缺;鉛山縣河口鎮的街市宅群還保存著當初的面貌,沿河傍水民居清新活潑,豐富多姿;鉛山縣石塘鄉幾百戶人家簷翼相連,異彩紛呈,其石柱木梁的獨特結構鮮為人知;遂川縣草林鄉一帶披簷和歇山頂結構的民宅風格迥異;宜黃縣棠陰鎮的明宅形象粗獷,古風猶存;贛西、贛西北一帶過去非常流行使用磚或土坯作建築材料,土築牆承重的磚木或土木混合結構可追溯到清乾隆時期;都昌、修水、萍鄉等地都有十分完整、充分反映當時宗法制度的“祠宅合一”民居;與粵、閩交界的贛南現存的幾百座圍樓是客家人一種最特異的、帶有防禦功能的群居民宅類型。江西傳統民居遺存的確豐富多彩,令人傾倒,但其基本構成則都是以天井為中心而組合的平面佈局。

天井式建築與北方的合院建築有本質的區別,天井式是屬於建築本身的內部空間,而合院是建築組合的外部空間。江西地處長江以南,雨水豐沛,濕度較大,特別是悶熱潮濕的春、夏雨季,解決戶內進光通風是創造良好居住條件的主要問題。天井就是為了解決通風、採光、排水問題而作為室內空間存在的。天井式民居平面結構的基本單元是“進”,所謂一進就是以天井為中心,環繞著它佈置上堂、下堂、上下房和廂房(廂廊)等生活居室而組成的建築群。以“進”作為基本單元,通過縱橫向組合可以連接成一個複雜而龐大的建築整體。

天井式民居的平面類型以一進作為一棟獨立的住宅最為普遍,並且多採用“一明兩暗”三開間的格局。特別是明代住宅,由於當時典制森嚴,規定“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明末以後,禁制逐漸鬆弛,才有多開間的大宅出現。即使是一進式獨立住宅,也有為了改善後堂的採光條件而增加天井數量的,如波陽縣茶條巷3號民居(明末)、婺源縣許村張來勝宅等都在正後牆邊增加一個半天井,景德鎮滄溪朱宅為了使正房能夠直接採光,而在兩側增加一對小的“虎眼天井”。由於一進式住宅遠遠不能滿足封建大家庭的需要,於是出現了縱橫向組合、複雜連接的多種平面格局,加上每一單元可增至五開間、七開間乃至九開間,這樣,一棟天井式民居就可以變得非常龐大,如龍南“新圍”中的祖廳是一座有十四個天井的超級巨宅。由於受廳堂的級別和序列的限制,縱向連接的天井式民居最多也是四進式,銅鼓縣帶溪鄉港下大夫第的四進大屋就是非常典型和成熟的例子。倘若戶主要求建造更大的住宅,只好在另一方向組接,這就有了垂直於中軸方向編排次軸線的平面結構。如修水縣上杉村朱家大屋,不但把交叉軸線處理得渾然一體,同時還在前庭增加一個北方式的院落和兩個獨立的一進單元。橫向連接的天井式民居必須把廊下通道打通,這樣才算是一棟房子。都昌縣鋪前秦家就是由八個不同體量的一進單元橫向連接起來的大宅,而遂川縣草林郭華鶴宅則是把十三個單元的房屋串連起來,並且其中若干單元還轉換了軸線的方向,成為一組有70米長的龐大建築。

江西天井式民居基本採用木構架,磚、土外圍護牆的結構,也就是當地百姓稱為牆倒屋不塌的“金包銀”結構。木構架大多為穿鬥式,也有因減柱或空間變換的需要而採用穿鬥和抬梁混合式結構的。穿鬥式構架是南方民間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其特點是柱子直接支檁,各柱間用幾層穿枋連系,構成一組排架,排架間則靠檁木支撐連接,並且在簷、金柱上方增加若干梁枋或者在棟樑下加設伴梁,以提高構架的整體剛度。這種構架本來不屬於穩定的三角形體系,容易側移,整體性較差,但由於用材一般都有富餘(特別是明宅用料更是碩大)和採用多種構造措施,所以不少民居的木構還能經歷數百年而不毀。

江西天井式民居的廳堂多為徹上露明造,只是一些農舍為了增加貯存空間而做成兩層結構,因此非常重視廳堂構架的編排和裝修。明代典制規定庶民等級只能使用五架梁的廳堂,所以明代民居多採用三柱五檁三穿枋的構架形式,只是從清代中葉開始才在一些大宅中出現了“五柱式”進深廳堂,再在每柱間增一童柱成為九檁構架,這種構架一般設四層穿枋,以保證每根柱子都有兩個以上的連接點。

江西天井式民居,特別是開敞式廳堂,沿著天井的內介面都有很大的出簷,甚至有達1.6米以上者,穿鬥式構架不需借助斗栱,可以簡便地利用在柱上伸出的“挑手木”來支承簷檁(簷桁),“連二”的挑手木更能加大簷口的出挑。堂房的構架,不管正貼或者邊貼,其形式基本相同,而廂房構架的處理則各個地區有所差異。廂房與廳堂的構架連接直接影響到整棟建築的剛度,所以各地匠師創作出許多巧妙的搭接方式,以增加其整體穩定性。

江西天井式民居的外牆僅起圍護作用,不承重。由於其四向外牆多是圍閉的,這多少能夠增加它自身的穩定性,同時,木構架被緊緊地束縛在牆框之內,減少了木構架側移的可能性,這對整體結構是有利的,但是過高的山牆就需要使用木杆件或拉鐵把外牆“鉚固”在木構架上。

將牆作為承重牆來使用在江西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初,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修水縣下杉村朱宅就是一棟七開間一進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大宅,除天井四面有一周木柱廊和木裝修外,所有承重的桁梁均直接支承在牆體上,支承部位還設有墊板,棟樑以下增加伴梁、撐梁來加強結構的整體剛度,但這種結構形式後來沒有得到發展。

江西天井式民居的平面結構以及它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和構造手段都比較穩定,缺乏變化,平面大多為矩形,屋頂多是“四水歸堂”的內落水形式,屋頂的特徵在外部沒有更多的反映,所以它的建築空間藝術和立面處理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古代匠師卻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出極富於地方色彩、統一而又活潑、繁簡適度的建築藝術形象。

由於那些矩形平面民居外牆面的堅實和單調,並因眾多原因又不允許其外面多設窗戶,所以唯一可發生變化的就是山牆頭和一些附牆的藝術化處理。高出房架的山牆(馬頭牆)實際上是一道防火牆,經過藝術化處理後卻成為江西民居一個很有鮮明個性的外觀特徵。這種階梯式山牆經過幾次跌落,一般做成“三山式”(三花牆)、“五山式”(五花牆),還有多至“七山式”(七花牆)者,它與兩坡屋面頗為協調,大大豐富了建築的輪廓線。由於馬頭牆的比例尺度和藝術化處理的不同,給人的印象或高聳軒昂,或輕盈活潑,或莊嚴凝重,或小巧玲瓏。更由於建築群體的精心組合,馬頭牆在不同高度中穿插搭配,使整個街坊富有生氣。

由於江西天井式民居的外牆僅習慣採用磚、土坯泥、石料、卵石等少數地方建築材料,要使牆面獲得豐富的表現力就必須充分發揮材料自身的質感。青磚砌築的清水外牆,運用不同的砌築方法可以構成不同的紋式圖案。贛東北一帶習慣用白灰粉飾外牆,並保留一段麻石或磚的勒腳,這種民居在濃蔭下顯得潔淨明快,令人心曠神怡。贛南的土坯外牆雖然簡樸,但所表露的金黃色彩卻和田園環境相當和諧。上饒、弋陽等地採用紅砂岩,上清一帶用河灘卵石築牆,星子一帶則利用青石作蓋瓦和外牆飾面,都有獨特的質感表現力和濃郁的地方風格。

江西天井式民居的外牆裝修只注重於主要部位上,主入口的大門是藝術化處理的重點,而且因地區和習慣的不同,大體有門罩、門樓、門鬥和門廊四種形式。

江西天井式民居的裝飾著力於室內空間上,特別是沿天井的內介面上。江西有絕好的木雕技藝與傳統,所以對木構架的裝飾自然就採用便於加工和富於表現力的雕刻手段,對構架的裝飾也很自然把重點集中在廳堂外露的構架、梁面和一切能看得見的部位和構件上。梁架裝飾關注其尺度比例的和諧和力度的展現,民居兩廂的裝飾與槅扇的製作也十分精美。明代木雕與建築構件結合為一個整體,手法嫺熟,刀鋒潑辣,穿漏與浮雕結合自然,圖樣多為花卉鳥獸和吉祥圖案。清代雕刻手法細膩,工於奇巧,運用浮雕與陰刻的結合把那些複雜紋樣與戲文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十分富麗堂皇。雕刻所用木材選料精良,一般不施油漆,顯得典雅質樸。此外,江西天井式民居的磚雕、石雕也是上乘之作,特別是柱礎樣式非常豐富,製作十分精美,而且繁簡不一。在贛中、贛南還發現不少金飾木雕和彩畫天花,遂川草林悠富1號民宅上堂飾以棋盤天頂,距地5.5米高的天頂沿著周邊的彎椽間隔作為框格,在頂心和梁枋面上均繪有非常工細的彩畫,都是歷史人物故事和勸世倫理的內容。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