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客家土圍子》 Clay enclosure of Kejia

“客家”現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三省的交界地,他們往往以一個宗族或者其中一支為集團構築成龐大的居住體,這種居住體在江西被稱為圍子、土圍、水圍。江西的圍子絕大多數是方形的,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

龍南、全南、定南三縣(簡稱“三南”)是圍子的密集地區,現存各類圍子估計不下幾百座,最早的是清初建築,最晚的是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現存最大的圍子為龍南關西新圍,占地面積達7300多平方米;最小的為龍南裏仁鄉新友村新圍(俗稱貓櫃),除了角堡每邊只有三個開間。

“三南”圍子的平面形式絕大部分為方圍,但也發現過少數環圍和包圍整個村莊的“寨堡”。

方圍有三種基本形式:口字圍、國字圍和複雜的套圍。

口字圍的外邊為一圈封閉的圍屋,四角或對稱兩角設堡,中間為一天井或大院。這種圍子大多規模較小,等級較低。定南下嶺鎮八樂排土圍、龍南關西的景慶圍和燕蘿圍、全南龍源壩雅溪村鳳樓下陳氏石圍等都屬此一類型。

國字圍是在封閉的一圈圍屋中設一祖屋,因為祖屋多是王字形平面,所以圍子的平面宛如一個“國”字。當然祖屋也有非常複雜的形式,如龍南關西新圍的祖屋就是一棟蔚然壯觀的三列(每列三組三開間)十四個天井的豪華大宅。國字圍最典型的實例如全南木金鄉中院寨下的黃氏圍、龍南蓮塘村馬頭圍、全南中寨鄉中寨村裏坊圍等,這種圍子的祖屋大多建得華麗精美。國字圍祖屋中軸線上的上堂為祖廳,也就是家祠,這種祠宅合一的形式充分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徵,是父權制的表現。

複雜的套圍是在週邊內套建著一至兩圈封閉的或半封閉的內圍,其中心也建有祖屋,這種平面形式更加注重功能分區。最有代表性是全南烏桕壩大岳沙垢段的袁氏圍(江東圍),其他還有定南鵝公鄉黃沙村的聯興圍、龍南玉岩鄉新都村振興圍、定南老城鄉老城凹上的大屋圍等。

江西的環圍數量很少,現發現比較完整的要算全南木金鄉中院圍(振緒堂),這是一個兩層環形套圍加包心三進祖屋的近圓形圍子,直徑約76米。該圍結構簡陋,圍屋擁擠。

“客家”人在江西落戶時間久了,漸漸地結集在一起形成自然村,於是晚清時期就出現了“寨堡”。所謂“寨堡”就是用一圈不規則的封閉圍屋和院牆把整個村莊圍閉起來,在週邊聳立著若干個碉堡。龍南裏仁鄉栗園村(村圍)的平面近似八邊形,有四門八個碉堡,占地4萬餘平方米。

江西“圍子”大多為兩層以上的懸挑跑馬廊土木結構,有高達四層者。圍屋多在二層以上設有貫通的懸挑外廊,寬度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整個圍子只設一個出入口(少數設有後門或側門),有包鐵實木外門、閘門、便門三道門。許多大門的門儀上增加一道拱券,其上覆以三間三樓式門罩。圍子外牆厚實,龍南楊村燕翼圍外牆底層厚度達1.5米。外牆多為土築(或土坯)、土石築、條石築、磚築等,內牆則幾乎都是土坯牆,只是在陽角用磚護角或石護角。密肋木樓面,硬山擱檁,小青瓦頂。

圍子的碉堡為防禦制高點,絕大多數都高出圍屋一層,堡體落地,但也有簡易的,只在方圍轉角處設置挑堡,或者在落地碉堡高處再加一個小挑堡。

圍子外牆早先不開設窗戶,大抵在很晚的時候防禦才有所緩解,在一些樓層開出一些小窗戶。圍屋多為直接出水的兩坡頂,或者在內院一面增加一二層披簷。也有不少圍子在外面增設女兒牆,但這並非裝飾要求,而是利用女兒牆多設置一層槍炮眼。外簷多為三飛磚或四飛磚的疊澀硬出挑,立面沒有什麼變化和處理,只是因為碉堡的體型特徵與歇山頂的不同比例和坡度使之獲得一點個性。

圍子的建造當然出於生活的需要,但首先要服從於防衛的要求。比如,只設一道大門,並且只在其上設置一道固定樓梯,其餘三面外廊隨意增加一些爬梯口;院內都設有水井,甚至在外牆內夾藏著倒汙槽;圍屋的頂層全部辟為貯藏倉庫等。圍子用它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固若金湯的結構給人以威懾的印象。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