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樂安流坑屯田朗祠》 Tuntianlang Shrine at Liukeng in Le^an

該祠位於樂安縣流坑村,為房派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重建,同治二年(1862年)又大修。

該祠為縱向長方形的三進式建築,坐北朝南略偏東,通面闊15.7米,通進深34.9米,前帶庭院。三進建築均為硬山式頂,牆體均用青條磚砌成,前簷均高5.52米,後簷均高6.9米,頂脊高從前至後分別是7.45米、8.51米、9.2米,屋面均覆青灰瓦。東、西兩側院牆辟高大寬闊的拱門。

首進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山柱及前簷柱省去,僅明間兩柱落地。石柱石礎,柱八角形,徑29釐米;礎作兩層,上層扁鼓狀,下層八角形。上部構架,以長達5.4米的碩大縱梁連接立柱和前牆,梁上立蜀柱四根,柱頭橫貫樓櫨,上鋪天花板。天花之上為三穿五柱的穿鬥式構架,柱頭置檁,後簷檁則置於單臂梁式的挑頭之上。屋面略有舉折。大門辟於前牆中央,雙開,寬1.77米,高3.73米,有石楣、石檻、石抱框。門楣之上有門簪三枚,檻之兩端有門枕石。門樓為四柱三間牌樓式,枋、柱皆為磚砌,通面闊9.2米,明樓高8.9米,次樓高5.8米,以三層或四層仰蓮瓣形磚疊澀承托木質簷枋。門樓為歇山頂,四角翹起。

首進與二進之間為前天井,天井中縱向砌一步橋。過天井升一階即為二進。二進進深、面闊皆三間,明間面闊5.6米,前簷柱為避開天井雨水,分別向兩側移位1.42米。紅石柱、麻石礎皆八角形,柱粗碩,徑達40釐米,但後簷柱相對瘦小,徑僅20釐米。室內為徹上露明造,以截面為長方形的包鑲式隨梁枋和粗壯的柁梁連接前、後金柱,梁上置三穿五柱的穿鬥式構架。前、後簷步分別作成雙梁和單梁式,抱頭梁上置望板和蜀柱,柱頭承檁,以圓枋、闌額連系兩縫梁架。次間為典型的穿鬥式構架,木質圓柱,直徑較小,每縫四柱落地,但較之明間多中柱,以牆代替後金柱。明間後金柱間橫向置裝修,辟門,次間則橫砌磚牆,各辟一拱門。

穿門而過即為後天井,過天井升兩階入三進。三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後帶拖步。立面兩層,樓上為禦書閣;底層明、次間為展敬堂,兩梢間分別為崇爵堂和尚義堂。明間僅前、後金柱落地,以兩根縱梁連接,上鋪樓板。次間各置前金柱和前簷柱,柱間縱向連接抱頭梁和隨梁枋,梁間橫貫樓櫨,上鋪樓板。樓板之上以穿鬥式構架承檁,單步挑頭出簷。次間前金柱以後的梁架全以到頂的磚牆代替,在面向明間一側的牆面上,以朱紅、青黑兩色繪出中柱、後金柱和兩層穿枋,並在繪畫的柱底置一方形石礎嵌入牆內。樓櫨插入繪有二穿枋部位的牆中,屋面橫檁則直接置於牆頭,後簷檁省去,椽子直接以後牆承托。明間後簷步隔成神櫥,內有磚砌神台,臺上置一四柱三間三樓式“靈屋”,木構,高近2米。

該祠是一幢中型的祠堂,在用料和結構上有一定特點。首先,立柱用料粗壯,尤以明間為甚,且質地、規格多樣。其次,二進縱向隨梁枋採用包鑲式,這在江西祠廟建築中不多見,包鑲式的枋料增大了截面積,襯出了堂面的氣派,增加了梁架的剛度和整體性。三進正脊較之(繪畫的)中住前移半個步架,這種做法多見於贛東北地區徽式民宅建築中,但贛中地區非常罕見。第三,在牆面上繪畫梁架是江西一部分地區祠廟建築的流行做法,但此祠將相應部位的牆面略凸出,形成隱出的倚柱式,並於柱底置真礎,更為逼真。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