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照片】文昌文筆塔近景
*《福州萬壽橋》
*【照片】拉薩哲蚌寺歲寒林寨林劄倉釋迦牟尼殿
*《樂安流坑旌表節孝坊》
*【照片】上海小桃園清真寺大門
*《延安岑山寺塔》
*【照片】肇興智寨鼓樓
*【照片】廣州南海神廟右側回廊
*【照片】通道坪陽橫嶺鼓樓剖面
*《樂安流坑村》
*《畢節大屯土司莊園》
*【照片】唐家大屋屋簷裝飾
*《大餘嶺南第一關》
*【照片】上海三山會館石刻
*《淩源天盛號石拱橋》
《樂安流坑存仁第》 

存仁第位於樂安縣流坑村,是一處由上、中堂外帶門廊天井間組成的三進式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通面闊11.72米,通進深24.65米。存仁第坐西向東,前有小院,北側有面闊近5米、進深21米多的廊屋。

入口位於主體建築的前牆中央,為三開間的凹入式門廊,兩側為耳房。門寬1.6米,高3.42米,檻高0.38米,兩側有長方形門枕石,浮雕成香案狀的須彌座式,石上各置一木獅。門雙開,上有彩繪門神。門上部單挑出簷,即以抱頭梁伸出承托簷檁,下支雕花斜撐,橫向則以闌額連接,闌額、廊柱用料較粗,抱頭梁上方平鋪天花板。入門後即為一橫置的落地罩式隔斷,中辟雙開門,門後為長方形天井,石構,天井旁的兩廂房甚窄,均與耳房連為一體。面臨天井的內簷裝修為五抹槅扇,雕刻頗精。

中堂由前廳和前正房組成。廳堂寬4.5米,穿鬥式構架,橫向以用材較碩大的走簷梁、關口梁和隨梁枋連接。前簷步做成圓料覆鬥狀軒棚,脊童柱下的金機向前伸出形成挑頭,承托簷檁,奔鹿造型的斜撐做成丁頭栱式,下層穿插枋下還有掛落狀的鏤雕裝飾。明間後金柱之間立兩根寶壁樹,中間為寶壁,兩側為甬門。後簷柱間亦置裝修,中間部位辟雙開門。

上堂由後天井、廂房和後廳、後正房組成。廳堂明、次間寬與中堂相等,木構架亦為穿鬥式,左、右、後三面牆壁有一層木裝修的複壁,左、右兩側延伸至天井間。明間中部有五抹槅扇四塊,槅扇兩側下半部為木裝修,上半部辟為祖龕。

存仁第雖在前牆中央辟門,不同於明代或清初的式樣,但大門之後即為隔斷。中堂後部又複設兩道隔斷,錯開闢門,使行人無法直穿而入。加之院門辟於一側,很好地體現了民間住宅折進、隱蔽、安全的特點。上堂廳堂左、右、後三面牆壁均以木質複壁遮蔽,在一般民宅中不多見。柱礎石質,主要有圓鼓狀瓜棱形和高臺狀八邊形兩種,雕刻圖案樸實大方。

此宅主要裝飾手段為木雕和彩畫。木雕用於簷步構架和室內槅扇裝修,技法分高浮雕和立體透雕兩種。彩畫除前簷下的墨線繪和門神外,余均在中堂簷部的望砧式天花之上。

根據存仁第的建築特點推斷,此宅當為清嘉慶、道光年間之物。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