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永豐二橋》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永豐二橋》 永豐縣城有兩座名聞遐邇的古代石拱橋──六一橋和恩江橋。 六一橋在縣城小西門口,橫跨於雙溪與葛溪匯流處,是為紀念歐陽修而建,因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故名六一橋。橋始建於北宋紹興四年(1134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是永豐縣現存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古代橋樑。全橋通體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四墩三孔,採用錯縫平疊的方法發券,加強了整個券拱的整體性。橋墩迎水面作成船首形,減少了水流的衝擊力。橋為東西走向,橋面長38.8米,寬4.53米,拱券矢高3米。1956年對此橋進行過一次大修。 恩江橋是一座由花崗岩條石疊砌而成的二十二孔長橋,全長355.8米。此橋是由兩座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拱橋連接而成,因恩江流至此處,被江中一沙堤一分為二,成為雙江。元至元年間當地人先建濟川橋溝通北岸和沙堤,明萬曆年間又建平政橋將南岸與沙堤連為一體。後來沙堤被江水沖毀,於是人們興工銜接濟川、平政二橋,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平面略呈人字形的恩江橋。此橋南北兩段各為十一孔,銜接處築成平臺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