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蓬萊水城》 Penglai Sea Castle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位於蓬萊市城北丹崖山東麓,原為宋代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以宋時刀魚寨為基礎,疏浚畫河河口,構築土城牆,蓬萊水城由此問世,當時修築水城的主要目的是為防禦從海上入侵的倭寇。到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又於土城外層甃以磚石,東、西、北三面增築敵臺三處,即成今日的規模。

水城東連畫河,西憑丹崖,負山控海,形勢險要,城周長約1.5公里,高11米餘,總面積25萬平方米。這座水城設計得十分巧妙,它的主要部分是名為“小海”的天然港灣。“小海”位於畫河的入海處,明初築水城時為畫河改了新道,使它繞城南、城東入海,成了水城的護城河。“小海”經過疏浚,成了一處有7萬平方米的可泊大船、戰艦的港灣,南寬北窄,呈卡腰葫蘆形。為方便東西兩岸往來,在“小海”北半部築有東西通路一條,路中留有水道,上架活動橋板,便於船艦通行。

港灣的入海處修築了水城北門,俗稱水門,位於水城東北隅,距東城垣僅13米,系“小海”通往大海的唯一通道,東西兩側築有高大的門垛與城垣銜接。原在此還建有一水閘。

“小海”的北端並不直通水門,而是轉折向東,形成一個幾乎與“小海”垂直的迂回緩衝帶。在緩衝帶南岸,迎水門立有平浪台,其東與城垣銜接,西北角呈弧形,高與城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為一石砌土平臺。滾滾而來的海浪進入水門,受到平浪台的阻擋,被迫折轉西流,從而減弱了衝擊力,減緩了流速,然後又折轉南流,徐徐進入“小海”。這樣,儘管水門外波濤洶湧,“小海”海面卻是水準如鏡。同時,平浪台又能遮擋來自水門的視線,保守港內秘密。

水城僅有兩座城門,除水門外還有一座南門,稱作土門,用磚石築成,門洞寬3米。城內道路稀少,僅有從城門直通平浪台的一條南北幹道和橫貫“小海”通蓬萊閣的一條小路。

作為重要的防禦性建築,水城在東、西、北三面各設三座敵臺,而在水門東北和西北面還各設一座炮臺,它們與城牆、水閘、護城河以及水門、平浪台、碼頭等一起構成了嚴密的海上軍事防禦體系,成為當時駐紮水師、停泊船艦、水上操練、出哨巡洋的軍事基地。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