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棲霞牟氏莊園》 Family Mu^s manor in Qixia

牟氏莊園位於棲霞市城北古都鎮,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山東境內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地主莊園之一。

牟氏始祖牟敬祖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任棲霞縣主簿,卸任後落戶在棲霞,遂繁衍成族,其八世孫牟道、九世孫牟鏜、十世孫牟國瓏均在明、清朝為官。牟氏莊園的前身就是牟國瓏遭謫後在棲霞城裏修建的“悅心亭”官宅。牟氏十一世孫牟悌選定古都鎮為其新宅地,仿效城裏“悅心亭”興建莊園,清雍正年間建起古廳,乾隆年間構築草堂(又稱“小澥草堂”)四間。後經牟氏十二世孫牟之儀、十三世孫牟純苦心經營,莊園已有相當規模,頗具中國北方地主莊園的典型特點。牟氏十四世孫牟松野在清嘉慶年間擴建“日新堂”住宅,同治以後牟松野的四個兒子繼續擴建莊園,形成寶善堂、師古堂、東忠來、西忠來幾個大院。到清光緒年間,牟氏家族又各立門戶,在莊園範圍內大興土木,營建成中國北方的地主莊園。這一古老建築群的發展過程上迄清雍正年間,下至民國初年,共建成了三組六院四百八十間廳堂樓房,另外還擁有附屬房屋七百多間。

牟氏莊園的總體佈局明顯地受到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和倫理觀念的制約,沿用“前堂後寢”之制,基本採用院落組合的方式,縱向以重重院落相套,橫向以更道相通,主體建築沿南北縱向排列,小院和次要房間也大體左右對稱,形成一條條縱向軸線。

整個莊園坐北朝南,東西寬158米,南北長148米,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北、西南三組建築。

東組建築包括日新堂、西忠來、東忠來三個並排院落,東西寬65.2米,南北長98.2米。西忠來位於東組建築中軸線上,七進大院,採用官宅式樣,建於清光緒年間。大門採取象徵尊貴顯赫的官宅大門式樣,門前設七步石階,迎面是四尊鐫刻琴棋書畫圖案的大門簪,以示書香門第。大門抱框高5米,寬3.26米,門扇高2.44米,寬2.2米,下鑲80釐米高的門檻。兩扇漆黑大門雕刻有“耕續世業,勤儉家風”的金字對聯。大門兩側裝飾一對抱鼓石,取材於唐山玄武岩,鼓高1.5米,直徑70釐米,鼓體與鼓托連成一體,上有“福祿壽喜”、“麒麟呈祥”、“姜太公釣魚”、“劉海戲金蟾”等浮雕圖案。大門左右為南群房臨街水磨鏨石牆,石面光如鏡,石縫細如線,臨街一面砌有三百八十六塊六角形鏨石牆,組成一個百花相連的四方連連續圖案。大門正北為20平方米的石毯,石毯往北三進房為帳房。三進是祭祀廳,建于清雍正年間,廳後設一堵鏨石牆,其作用一是迎合封建官宅“七進”的佈局,二是使後部“寢”的部分與前部廳堂嚴格分區。五進是兩層大樓,五間,為主人住房,該樓在地下設地窖作為貯藏設施。大樓前西廂房為單坡兩層樓,巧妙地解決了西鄰日新堂樓房間的視線干擾,並維持了主從長幼的關係。大樓後為後宅和北群房。日新堂建于清嘉慶年間,共有六進院落八十二間廳堂樓房,佈局與西忠來相仿,但形制更為古樸、莊重。東組建築設東、中、西三條更道,東更道南端設方門,往北設圓門,北端有石砌影壁,層層疊疊,恬靜肅穆。由方門前往北可一覽東忠來六進院落佈局,由南而北依次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和北群房、東群廂。東忠來平面佈局完全仿照西忠來,建於1935年,土石磚木結構,台基以鍋鐵作墊,瓦坡襯以木炭,青磚灰瓦均用豆汁浸泡過,大石基、灰磚牆經水磨對縫。廳內雕樑畫棟,油飾彩繪,富麗堂皇。四進大樓建於1930年,磚石砌造,簷枋紫紅油漆,配以白綠相間的彩繪斗栱。東西廂環抱大樓,正門與屏門相望,屏門左右連以垣牆,構成典型的四合院。大樓兩側設專供主人使用的小伙房,而在東群廂設大伙房供男僕用。五間小樓於後,俗稱公子樓,建於清末。顯然東忠來已逐漸開始擺脫清代居住制度的苛刻規定。

西北、西南兩組建築在東組建築以西,有師古堂、寶善堂和南忠來,其建築佈局與造型和東組建築大同小異。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