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汶上寶相寺塔》 Pagoda at Baoxiang Temple in Wenshang

寶相寺塔位於汶上縣城內西北隅,因塔前原有寶相寺而得名。現寺院全部毀廢,只存此塔。

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1.74米。底層外牆每邊長3.6米,北面外牆在高2.52米處辟拱券狀真門,通過真門可登臨二層南面門洞,塔心室為八角疊澀三十三皮磚構成的穹窿頂式;東、西、南三面外牆各辟有拱券狀龕洞,龕洞內是佛龕。從第二層開始到第十三層,均是沿塔外牆與塔心柱的踏梯向右旋轉逐級向上登臨,所以每層的門洞方向都不同。第七層和第十三層的東、南、西、北四面門洞相通,其塔心為方形八角疊澀磚頂的塔心室。每層其他三正面均築成形式相同、大小不一的龕洞,其門洞和龕洞的形狀,二至六層為拱券形狀,七至十三層做成抹角疊澀式。

塔身下兩層為重簷,即有腰簷和平座,三至十三層均為單簷。第一、二層每邊轉角處普拍枋下砌出高22釐米的圓形倚柱。各層普拍枋上都施以轉角鋪作、補間鋪作,一層至九層為五鋪作出華栱二跳,十層至十二層為四鋪作出華栱一跳,斗栱以上施撩簷枋,上置半圓形簷椽和方形飛椽,椽上的望磚上再放平磚疊澀收進三四層形成腰簷。腰簷寬度各層不一,最大84釐米,最小52釐米。第十三層為磚疊澀出簷。各層腰簷、平座均有7釐米起翹和2釐米沖出。

塔身外牆第一層因為特別高(高9.57米),因此有明顯的收分,收分為5釐米,這也是宋代建築的特徵。二層以上每層的塔身不高,塔徑又逐層遞減,因此無收分。

該塔的斗栱皆由青磚磨制,第一層的斗栱除轉角鋪作外,每面施補間鋪作六朵,平座斗栱每面施補間鋪作為五朵,均為五鋪作雙抄重栱計心造。第二層腰簷斗栱,每面施補間鋪作四朵,為五鋪作雙抄重栱計心造。二層平座出簷不做斗栱,只是用磚磨製成仰蓮形狀,再疊澀出挑四層以代替斗栱,這種做法比較少見。第三層至第八層每面補間鋪作為四朵,第九層至第十二層每面補間鋪作為三朵。三層至九層的斗栱為五鋪作雙抄重栱計心造,十層至十二層的斗栱為四鋪作單抄單栱計心造。

塔刹頂部砌八邊形頂座,疊澀收進三層,然後挑出一層小簷。座上置底徑2.17米、高1.35米的黃琉璃覆缽,琉璃覆缽上為鐵鑄覆缽,上刻有八卦符號,再上為鐵刹。根據勘察,原宋代塔刹有木刹柱埋插入磚制塔心柱內,明、清時期重修時才建成現在的塔刹狀。

從塔的形制、構造特徵和第十層簷上磚刻的“政和二年”來看,此塔當為北宋晚期建造。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