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泰山普照寺》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泰山普照寺》 Monastery of Omnipresent Light on Mt.Tai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北的淩漢峰下,坐北朝南,依山而築,參差錯落。 該寺據傳於六朝創建,金大定年間重建,清康熙初年僧元玉來此住持,曾加以修葺擴建。清乾隆年間,在知府朱孝純的支持下又行整修、擴建,成現在規模。 寺院主體建築的平面佈局按明、清時期佛教建築的格局而佈置。前為山門,山門左右是對稱的鐘鼓樓,為第一進院;由左右廂房(配房)和後面的大雄寶殿組成第二進院;最後是由篩月亭、摩松樓組成的第三進院。另外,東院還有十八間禪舍房等建築。 山門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單簷硬山頂建築。鐘樓、鼓樓為方形,歇山頂。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像。左右廂房均為三間,在殿壁上嵌滿石碑,多為明、清時期寺院重修碑記。大雄寶殿後有篩月亭和摩松樓。篩月亭為方形,四角攢尖頂。摩松樓原為一佛閣,供如來佛像,後因樓前六朝松的丫枝逐漸從門、窗外伸進樓內,用手可以撫摸,故得此名,樓為五間兩層樓閣式建築。整個院落松柏參天,主次分明,是典型的佛教寺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