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河南傳統民居》 DWELLINGS

河南地處中原,其傳統民居有別於北方和南方,帶有明顯的中原地區特色,這主要體現在河南中部鄭州、開封、洛陽、許昌等地的民居上。現今所見到的傳統民居,多系清末民初以來所建,且多為漢族民居。

河南傳統民居屬合院體系,以院落作為中心來組合空間。農村民居正屋多坐北朝南,但院落大小及入口朝向較為自由。城鎮民居正屋朝向多隨街巷走向而定,且院落一般是橫狹縱長,多用影壁、隔牆、屏門、過亭、過廳或穿道來分隔成前後、內外幾進院落;在橫寬縱淺地帶則建多院橫向並連,致使正屋或倒座多連山、橫屋多並脊或連簷。有些府邸,其規模、品質都遠遠勝過一般民宅,有的還建有炮樓以加強防衛。四合院民居強調空間序列,從大門到影壁到屏門、過亭、過廳至正屋,運用了突出體量及重點裝飾的手法,取得了空間有序、造型豐富的效果。

河南傳統的四合院民居雖然在形制方面與華北民居沒有什麼不同,但結合地方氣候、地理、材料、經濟、文化、習俗等條件,就出現了一些差異,但在佈局、結構處理等方面都具有中原地區的特色。

在總體佈局上,一般是院落狹窄,兩廂橫屋之間更是如此,建築密度高達60%左右,這主要是氣候炎熱和人口多等因素所致。

在單體營造上,一般平面尺度較小,但體量高狹,兩層樓房較多,這有利於取得陰涼和節約用地的效果。

在構造處理上,基槽開挖後原土夯實即砌大放腳,一般深40~60釐米,樓房的基槽在1米以上。基礎勒腳多為磚砌,產石的地方有用石砌的。在勒腳和牆身交接處有防潮層。城鎮民居的牆身一般為厚40釐米左右的裏生外熟牆(裏坯外磚牆),少數為磚牆、空斗磚牆(填心或不填心)。農村民居多為土坯牆、土築牆(有摻碎磚瓦的)、草泥垛築牆等。一般磚牆為石灰漿或摻煤末砌築,清水牆,土牆為泥漿砌築,草泥護面。牆內表面刷白,有的民居土牆山面嵌瓦片橫帶作披水。屋頂一般為硬山式,坡度較大,稍微舉折,剛勁有力。屋架為抬梁結構,擱木檁椽上鋪秫秸箔或葦箔等,然後塗抹草泥,仰坐小青瓦。也有檁椽上鋪望磚(巴磚)或扣瓦墁白灰漿仰坐小青瓦面刷煤灰的,還有柳杆上鋪箔塗抹草泥而不坐瓦的。屋頂少數為可上人的平頂,在望磚上鋪三合土或煤屑麻刀灰面,有的還鋪條磚護面。農村還有草頂民居,在雜木三角架上擱雜木檁條鋪箔或荊苞抹草泥(或不抹),上覆麥草厚20~30釐米,脊邊抹柴灰泥或用壓條壓頂。簷口磚封或挑出30~60釐米,正屋前簷多帶有簷廊。橫屋(廂房)一般前簷比後簷低,造型生動。裝飾多集中於門廬、影壁、屏門、過亭、過廳及正屋,一般為雕磚、鏤木、砌瓦、燒陶之類。色彩多為材料本色,如青磚灰瓦、白色石灰漿面、淡黃色草泥面,樑柱、檁椽、門窗?扇等木構件多漆成大紅、深棕或黑色。

位於開封市劉家胡同路北、約建於晚清的劉家宅院,就是中原地區較為典型的民居。

劉家宅院分為東、西兩宅,各為三進院式,後有花園。東宅大門位於南北軸線東側,迎面為照壁,第一進院(前院)有倒座、廂房及南正堂各三間,東西廂房設有柱廊。第二進院(中院)與前院相同。第三進院為內院,內院正堂為五開間。整座建築為青磚砌築,設木雕花門窗,簷下亦有花卉木雕裝飾,屋頂為硬山兩坡,上覆青瓦,基本是清式小木做法。劉家宅院工藝精緻,佈局嚴謹,院落比例尺度適宜,院內青磚鋪砌,植以花木,充分體現了漢族院落式居住建築的倫理性與自然性。

河南南部信陽地區的傳統民居,由於當地氣候接近南方,需要加強隔熱、通風、防曬、防雨、防潮,因而院落佈局較自由開朗,不講究軸線對稱、嚴謹均衡的法則,多為樓房,體量較大,相對來說院子就顯得狹小,加上回廊環繞或連簷相通,院子就近似於南方天井了;屋頂多為坡度較大的硬山式,前簷較後簷高、出簷大,做木?扇通檻窗者較普遍;屋架為抬梁結構,在檁椽上施以陰陽相覆的小青瓦。草頂民居多為坡度近45度的懸山式或四坡式,也是前簷較後簷出簷大,在雜木三角架上置雜木檁條,鋪竹杆或秫秸杆等,上紮毛草、麥草或稻草,厚約20釐米;牆身有半磚檻牆、木?扇或木板隔斷牆、空斗牆、裏生外熟牆、土坯牆、土築牆、披掛麥草牆、編竹外抹草泥牆等;基礎勒腳多為磚砌,但多做三合土墊層,有用江米漿灌磚碴做墊層的。

河南北部安陽地區的傳統民居,由於當地氣候接近北方,保暖防寒問題較為重要。院落組合也是四合院形制,但房屋體量小,相對來說院落就顯得較寬敞些。屋頂除硬山式兩坡坐泥小青瓦頂外,還有採用微弧囤頂的,都為兩坡水,坡度較小;在平梁上立高低不等的瓜柱,柱上擱檁、置椽、覆箔、塗抹柴泥和柴灰砂漿、撒幹沙。開間面闊和進深尺寸較河南其他地區為小,加上做囤頂,大大壓縮了建築體積,有利於冬天保暖防寒。牆身多為土坯牆,也有鑲砌部分磚的,牆外抹草泥。基礎勒腳多用磚砌,有的則利用當地產的麻石疊砌。

此外,河南西部沿黃河一帶的黃土窯洞也是河南傳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這方面更顯出地方特色。

從鞏義市境內出土的文化遺址——夾津口鐵生溝(屬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來看,當時已形成了下沉式窯洞的雛形。發展到隋唐時期,黃土窯洞已大規模地被官府用作糧倉,在民間也很普遍,如唐朝名人李密、杜甫就誕生在窯洞民居中。現今遺存下來的古窯洞很多,除杜甫誕生窯外,清朝修建的鞏義市康店村康百萬地主莊園、滎陽市竹川丁家窯院、洛陽邙山水口及葛家嶺的兩口窯洞、伊川縣梁家村的一口窯洞等,至今保存完好。

目前河南的窯洞民居分佈在鄭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黃河兩岸,主要在滎陽、鞏義、偃師、洛陽、新安、三門峽、靈寶等地。

河南窯洞民居乃至整個黃土高原的窯洞民居,大體可分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幾種,從平面形式來看,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式、四合式幾種。依山崖或沿河溝的多掘建靠崖式窯洞;在平坦的黃土原上,則多掘建下沉式窯洞;在產煤多而缺木材或採石方便的地區,在土質不適於掏洞或土崖高度不夠的地帶,則多用磚石或土坯砌拱、上部覆土而成為獨立式窯洞。靠崖式窯洞如崖面陡高,則有掘建多層式的,如同房頂上建閣樓和腰台一般,為一戶使用。如崖坡平緩,則有掘建退臺式的,如同坡地上建排排房,供多戶居住。下沉式窯院,有出於防衛需要而增築土堡的。無論是靠崖式還是下沉式,有條件者多掘窯建房,組成窯房結合的院落。此外,還有用靠崖式和下沉式、開敞式和封閉式、內井式和外院式、窯洞和房屋巧妙組合的多院多空間的混合式窯居。

窯洞民居村落一般多分佈在山崖河溝和黃土原?上,依山就崖、沿河隨溝的多為帶狀或多層次佈局,在原面上的則形成星狀分佈或為排列整齊的下沉式窯院群,而地面獨立式拱窯村落則同於一般村落佈局。

窯洞民居雖與地面四合院民居在好多方面是兩種建築體系,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種傳統民居又相互影響和融合。比如窯居院落組合也沿襲合院模式,也講求對稱嚴謹的空間序列,規模大者也有多進院落,門廬、影壁、屏門、過亭和正窯、堂窯等處也是裝飾重點,等等。

窯洞民居利用了黃土所特有的易鑿性、可塑性、堅固性和耐火性,具有特殊的生土建築個性和濃郁的鄉土建築風格。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