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浚縣護城河古石橋》 Ancient stone bridges across the moat in Xunxian

浚縣古城在四座正門外的護城河上都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各一,西曰雲溪橋,另三橋各以東、南、北關而得名,分別稱為東關橋、南關橋、北關橋。現存有雲溪橋、東關橋、南關橋三座石橋。

雲溪橋俗稱西大橋和大石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為木結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於木結構糟朽而原橋坍塌,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浚縣知縣魏澧重建,改為石橋。《重建雲溪橋碑記》記載了雲溪橋的形制:“故基之木,今易以石,固本也;上起鯨背,中闊虹腰,利舟也;欄檻邊際,防墜也;四柱欄端,華表也。”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縣劉德新重修,之後又多有修葺。現今原橋上雕刻精緻的青石欄板、望柱、抱鼓石等已毀,但橋身仍保存完好。

雲溪橋是一座五孔連拱式石橋,橋面平緩。橋面長60米,寬10米,橋面坡度約2%,橋面上錯縫橫鋪寬0.5米、長1~1.5米不等的赭色石板一層。橋體用青石砌成,橋下五個半圓形拱券立於橋墩之上,橋墩兩端砌作分水尖。拱券除兩側券面石採用單塊券石橫聯砌築外,均採用縱聯式的拱券砌法,每塊長形料石縱向排列,上下錯縫。券面石高50釐米,厚35釐米,共十塊,表面均雕有花卉圖案。主券正中為刻有吞水獸的龍門石。主券高大,下可行舟,淨跨8米,矢高3.9米。兩邊四拱券越向外越小,其跨度分別為6.8米和6.5米,矢高分別為3.3米和3.15米。在橋兩端的四角墩面上各置一呈俯臥姿態的石雕水獸,形象兇猛逼真,雕技高超。在石獸上方的岸壁上,各設一根長條石插入壁體,條石端部外露雕作獸面。

東關橋東西橫跨護城河。明崇禎年間編纂的《浚縣誌》記載:東關橋、南關橋和北關橋同在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知縣甯時鏌所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縣王建元、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縣吳學會又相繼修葺。

東關橋為三孔連拱式石橋,正中為大券,大券的兩肩各設一小券,大券與小券之間及小券的外部和頂部,均填砌條石構成橋身。橋兩端四角處用條石壘砌成岸壁以穩定橋身。大券為圓弧拱,拱石厚0.18米,長1~1.5米。每塊拱石都縱向排列,以縱聯法上下互相錯縫進行砌築。拱券兩側的券面石高40釐米,厚25釐米,採用橫聯法壘砌。在券面石以裏的拱背上,鋪砌厚18釐米的伏石(即護拱石)一層。大券正中龍門石上刻有吞水獸。橋面中間略微弓起,表層用寬0.5米、長1~1.5米的青石板錯縫橫鋪,坡度約3%。橋面長25米,寬6.25米,兩側壘作矮牆,原來的石雕欄杆早已毀棄。

南關橋橫跨於護城河南北兩岸,與城內相通,是一座敞肩式單孔石拱橋。橋面長39.5米,寬5.5米,中間部分隨拱券弧度隆起,不同於上述兩座石橋那樣平緩,橋面坡度約6%。橋兩端從拱券外6米處向外側展開呈一八字形平面。橋面中間兩側立有石欄杆和欄板,每塊欄板的底部中間都有長方形墊石,簡單樸實。橋中間的券洞,用縱向相連的拱石十二道,以縱聯式砌法拼結成同心圓拱券,跨度3.88米,矢高2.3米,其每道拱石的厚度均不一致。券面石高40釐米,厚28釐米,採用橫聯法砌築,券頂龍門石上雕吞水獸。在距主券南側14米處附一小券,小券為青磚結構,用縱聯法砌築而成,淨跨1.35米,高分兩部分,券高0.9米,券腳以下至券洞底為0.9米。券底鋪設石板。

以上三座明代石橋,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橋樑結構,在中原地區橋樑建築史上都佔有一定的地位。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