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登封嵩嶽寺塔》 Pagoda of Mount Songshan Monastery in Dengfeng

嵩嶽寺塔坐落在登封市西北6公里的嵩山南麓。據唐李邕《嵩嶽寺碑》載,嵩嶽寺塔為後魏所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嵩嶽寺塔由基台、塔身、密簷和塔?幾部分構成,高37.05米。該塔在結構上和外部造型上均有獨特之處。塔身下部每邊2.74~2.93米,平面作等邊十二邊形,這在目前發現的各類古塔中是獨一無二的。其外部造型最突出的特徵,一是塔身特別高聳,顯得格外挺拔有力;二是塔身之上那密集而柔美的飛簷,有剛有柔,雄偉而秀麗,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塔身用一周腰簷分成上下兩部,上部富於藝術裝飾,下部為素壁。在塔身的東、西、南、北四面辟有高聳的門洞,門洞打破四壁腰簷,其頂作尖拱狀。腰簷之上的塔身,每角砌出倚柱,外露半柱呈六邊形;倚柱上端砌作火焰寶珠與覆蓮狀,柱下砌出平臺及覆盆式柱礎;除辟門的四面外,其餘八面砌出單層方塔狀壁龕,略凸出於塔壁之外,龕下有長方形座,正面砌有並列的兩個?門,?門內各雕一磚獅,姿態各異,風格樸實。

塔身之上即為十五層密簷。每兩層簷間有矮壁,其上雕出門窗,一般每邊一門二窗,第十五層僅一門一窗。正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層和東南面第十五層為門洞,其餘皆為假門。

塔?由寶珠、七重相輪、受花、覆缽及?座組成,高約3.5米。

全塔外部通敷以白灰皮,這種做法對用黃土作粘合材料的磚塔外壁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

塔室內不用塔心柱,卻以內疊澀簷將塔筒空間區分為上下九層。內壁平面頗有變化,下層仍隨外壁做成等邊十二角形,但二層以上卻全改做成八角形。

該塔的建造有不少方面值得我們借鑒。首先,營造者們選擇了一個依山臨崖、地質堅實的基礎,這對一座高層建築的穩固,特別是防震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其次,此塔結構相當嚴謹,處處著眼于堅固持久。比如,此塔為空心狀,又辟四個大門洞,這樣便容易崩裂,於是便採取加厚塔壁(下部壁厚達2.45米)的辦法予以加固。另外,塔內腰簷與外簷配合,對筒式塔體也有重要的加固作用。第三,此塔在選用材料上也十分認真,把不同品質的青磚砌在不同的部位,黃土的粘結力也相當良好。這一切都使得這座古塔得以千載久存,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

1984年以來,文物部門對該塔進行了全面勘測和維修,並對塔周圍環境加以整理,遷建了山門,擴大了塔院。在修塔過程中,發現地宮一座,並出土了一些古代文物。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