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洛陽白馬寺》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洛陽白馬寺》 Baima Temple in Luoyang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老城東12.5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被譽為“中國第一古?”。據《事物紀原》載:“漢明帝時,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置白馬寺,即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曾重修白馬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再重修寺院,嗣後金、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記錄。現存寺院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後的規模和格局,寺址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院落,面積達3.4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和清涼臺上的毗盧閣,中軸線兩側主要有門頭堂、雲水堂、客堂、祖堂、禪堂、齋堂等建築,共有房屋百餘間。 現存寺院整體佈局已不是創建時“悉依天竺舊式”的形制,但建築群組合嚴謹,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基本風格。 山門為石砌券門三間,上為灰色筒瓦覆蓋的歇山式頂。門洞的券石上多有匠人題字,中間門額上嵌有“白馬寺”石匾,為明嘉靖時太監黃錦所立。今山門內東、西兩側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僧墓。 穿過寺院中軸線上的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等就是寺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物——清涼台及毗盧閣,這裏自東漢以來就為藏經之處。台下券石極為古樸,有許多工匠題字,券洞砌法及其題字均系東漢風格,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清涼台高達10米,周長150米,臺上的毗盧閣系重簷歇山頂,四翼角飛翹玲瓏,閣身雄偉壯觀。寺內東側有斷文碑一通(因碑文系分排寫出,故名),碑文書法流暢,為清康熙時和尚如秀所書。白馬寺山門內東側有“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一通,系元代大書法家趙子昂所寫。另在寺院的西南和東南兩隅各聳立一高大的角樓,東樓掛鐘,西樓懸鼓,洛陽八景中的“馬寺鐘聲”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寺院東有齊雲塔,系金大定年間所建,是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