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新鄉潞簡王墓》 

潞簡王及其次妃趙氏墓位於新鄉市北郊1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潞簡王朱翊?系明穆宗的第四子,生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死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潞簡王墓與其次妃趙氏墓東、西並列,皆坐北向南,其建築佈局大體相同,兩墓占地13萬平方米。

潞簡王墓區占地8萬平方米,其建制與明十三陵之定陵基本相仿。該墓區建築可分為兩組:第一組是導引神道部分,從最前面的石刻儀仗群到墳園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直至“寶城”。目前部分建築已毀,但大體上還保持原來的面貌。

墓區的最前邊是一座石牌坊,上刻“潞藩佳城”楷書四字。石牌坊兩側各立精雕石華表一座。過了石牌坊就到神道,神道兩旁排列文吏石人兩對、石獸十四對。這些形體高大的雕像都用整塊青石雕成,其中最大者高達2.77米,矮小者亦有1.55米,現保存完好。神道北是一座用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孔券禦河橋,它橫跨在一個用長方形漢白玉條石砌築的水池中央。過橋後就到正門——外城門樓。

墓區內的主要建築由?恩門、?

恩殿(舉行祭祀之殿)、明樓(內豎墓碑)和“寶城”(葬所)組成。墓區平面為長方形,四周建有高大的城牆兩道以圍護墓地。外城牆南北長324米,東西寬147米,高達6米,全部用青色條石壘砌而成。就墓區內的建築物和遺跡分佈看,其平面佈局由三個院落構成,即由陵門至?恩門為第一院落;自?恩門往北至享殿構成第二院落;自享殿后的石牌坊、明樓至墳園的最後部分——“寶城”組成第三個院落。在三重院落之間,橫向有內城牆兩道相隔。

陵墓正門為一高大的城樓,全部用磚石砌築,面闊22米,高10.3米,頂為歇山式,覆蓋綠琉璃瓦,城樓下設三個拱券式門洞。從門樓上層的兩山面可進入券洞式的城樓內。

?恩殿原為墓區的主要建築,現僅存殿基遺址。基台前面有階石,基臺上有大型石柱礎二十九個(原為三十二個)。按殿基面積和柱礎的分佈可知,此殿為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之建築。基台前兩側立有漢白玉石望柱及石獅一對。

享殿亦僅存殿基遺址。

自享殿遺址向北,過一座石牌坊就是潞簡王墓的明樓,樓已毀,現僅留有鐫刻“敕封潞簡王之墓”的石碑一通,高7米,龍首方趺。碑身下置一長方形巨石為趺,四壁均浮雕雲龍圖案,刻工精湛,形象生動。碑前還置有巨大的長方形石案,案前有石雕香爐一個、花瓶兩個和燭臺一對,應屬“五供”之類。

墓碑和“五供”的後面為圜丘式的“寶城”,周圍以石砌城牆,通高9.35米,周長約70米,有石階可登臨丘頂。“寶城”下為地宮,即安放潞簡王棺槨的地方,距地面3.8米,原有用磚石築成的隧道與地面相通,潞簡王棺槨下葬後即予填封。地宮總面積達185平方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殿組成,全是石結構的拱券式建築。前、中、後三殿前各有一道青石券門,大小、形制類同。

前殿寬2.62米,長7.62米,中殿長、寬皆為4.8米,地面鋪方石。中殿內置一長方形石桌,上設石雕的香爐、花瓶及燭臺等“五供”。

後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長15.63米,寬6.1米,高6米,地面鋪青條石。後殿正中為一用青石砌成的棺床,長7.95米,寬4.25米,高0.4米。棺床上已無遺物,但在後殿與中殿間的石門外,尚放著潞簡王的墓誌石。墓誌石長0.87米,寬0.87米,厚0.17米,用整塊青石做成,保存完整,字跡清晰,記載了潞簡王的生平、葬制等。

次妃趙氏墓區東距潞簡王墓百余米,總平面略呈南北狹長的馬蹄形,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四個院落構成。外城門(陵門)至石牌坊為第一院落;石牌坊至?恩門為第二院落;?

恩門至享殿(包括左右兩陪殿)為第三院落;自享殿后的石牌坊(即內紅門)至北面的明樓、“寶城”(葬所)為第四院落。

明樓四壁以磚石築成,下為高臺基並砌拱形券洞,上建懸山式頂,全部用綠琉璃瓦覆蓋,內立墓碑一通,正面鐫刻有“敕封潞藩次妃趙氏墓”九字,碑體高大,龍首方趺,雕刻甚精。明樓後面就是“寶城”,其北、東、西三面築有高大的城牆圍護。

次妃趙氏墓區正門前無石刻儀仗的設置,代之以高大寬廣的影壁,壁頂築成廡殿式,上用綠琉璃瓦覆蓋。正門造型與潞簡王墓近似,只是在門洞兩側較前者多出兩個石獅。

地宮亦在“寶城”的下面,距地面4米,原有磚石隧道與地面相通,在棺槨下葬後予以填封。地下宮殿總面積為230平方米,由前、後、左、右四個拱形頂殿堂連接而成,相連處均有高大石門。前殿設有大型石案,置有香爐、花瓶及燭臺等“五供”。後殿正中有石棺床。次妃趙氏墓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個石砌的直壁斗頂狀的丫環墓,埋葬著兩個丫環,是為“隨侍”趙妃而殉葬的。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