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河南隋代建築模型》 

隋代(581~618年)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短暫而重要的時期,文獻與實物資料都表明其建築已達到了成熟階段,但能保留至今者已寥寥無幾,而木結構的建築物一處都未發現,這為研究隋代建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尚存的隋代陶房、石雕、壁畫上的建築模型為我們認識隋代木構建築的某些特徵和沿襲關係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

隋開皇二年(582年)邴法敬造像上的建築造型

這件有確切紀年的石刻造像,頂部和石龕內外分別雕刻著歇山、廡殿、懸山頂形式和?頂小帳、單層四門塔等建築造型。該造像原藏于河南滑縣某寺內,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造像通高2.145米,由上下兩石雕成。上石雕作殿頂,下石為方柱狀,柱高1.715米。有關建築的內容如下:

(1)歇山頂。這是整個造像的上頂部分,上雕正脊和鴟尾,二者連為一體。鴟尾的背面略向內凹,兩鰭突起。正脊頂部以筒瓦式樣作結,正脊以下有四垂脊和四戧脊,形制與正脊同,各脊下端均不加雕飾,正面雕出半圓形瓦壟十九行,側面十八行。正面簷寬88釐米,側面簷寬82.5釐米,頂高43釐米。側面山尖部分用朱紅色繪出博風板,與曲脊連作三角形。整個殿頂雕作樸實莊重,手法簡潔。

(2)單層塔。塔浮雕在正面上龕的龕額中部。塔高12.8釐米,下寬6.2釐米,塔之一隅向外,露出兩側面。最下部有六層臺階,其上為塔身,相鄰兩側面皆有圓拱券門,所隱的兩面也應相同,故可推知此浮雕塔所表現的應是一座單層四門塔。塔身以上是最簡單的塔簷,拔簷磚(或石)雖僅為三層,卻表現了疊澀簷與反疊澀簷的全部結構。簷上為受花、覆缽、七重相輪和?杆、寶珠。全塔造型舒展而優美。另外還有四坡頂小亭、懸山式過門、?頂式佛帳及龕沿雕柱等。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墓陶房

1959年在河南安陽市豫北紗廠附近的隋代張盛墓中出土了一件陶房,從墓誌銘可知,此墓系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所建,陶房現存河南省博物館。

陶房系用白陶土燒制,陶質堅硬細膩,呈土白色。陶房由台基、牆身和屋頂三部分構成,通高54.4釐米。陶房牆身正面上部有實榻大門,每扇門上各有三路圓形門釘,每路四枚,中路門釘下有花瓣形鋪首,無門環。門額上有三個長方形的門簪,下有地?,左右為立頰。門扇及四框均為朱紅色,其外加繪黃邊一周。窗柵下塗石綠色,似表示糊有窗紙。門、窗距地極高,台明上下皆無梯階表示,推測這是一座糧倉的模型。陶房牆身三面為素壁。四壁以上為歇山頂,大脊平直且高,脊端不用鴟尾,垂脊和戧脊下端結構與開皇二年邴法敬造像上的殿頂相同,略不同的是在戧脊前端變為三層翹首筒瓦作結。正、側面簷下及山面博風板皆塗朱紅色,曲脊塗墨色。此陶房最突出的特點是屋面瓦壟呈平頂馬鞍形。

洛陽繪彩陶房

這件陶房現存于河南博物院,是1931年從洛陽某墓葬中出土的,傳為隋代明器。

陶房呈灰色,陶質堅硬,門、窗、柱、?等處都繪彩,屋頂和牆壁連為一體,柱礎以下收作榫狀,其下原來可能有台明狀的器座。

陶房平面呈長方形,通高75.5釐米,面闊三間47釐米,進深三間36.4釐米。四面有門,正門兩側有線刻直欞窗,其餘三面無窗。正門洞開,無門扉,門下有地?,左右有立頰。門兩側窗上飾高浮雕的化生童子,居於蓮花之上,其四周佈滿線刻的樹木枝葉。左右及陶房四隅均有六棱柱子,共十二根。簷柱下有柱礎,而角柱無柱礎,柱礎特大。簷柱上施一斗三升斗栱,散斗上再加替木,再上為華栱式的撩簷栱木,直承房檐;而角柱上則僅有大櫨斗,斗上加墊板,然後承出45度的多層撩簷栱木。另外,從陶房立面看,角柱有明顯的柱生起和柱側腳。柱頭上無闌額與普拍枋,但用了兩層枋木。在柱礎的上下也用兩層枋木,與上枋相對應。柱頭鋪作之間皆不用補間鋪作。

陶房的背面與兩側面在門額、柱、枋等方面結構完全相同,但是它們與正面則有些區別。如門的表現就不一樣,它們沒有表示門額、門簪、地?、立頰,也無窗和化生雕飾,但這三面的實榻大門卻做得非常突出,每扇門施門釘三路。陶房上所表示的門窗、柱子、斗栱、撩簷栱木、額枋、地?等均塗以深紅色,而門扉塗朱紅色。

十二朵撩簷栱木直接承托屋頂。頂為歇山式,與前述頂類情況基本相同,而細部手法上則更加寫實和富於裝飾。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