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焦作藥王廟大殿》 

藥王廟又名昭惠王行宮或昭惠王廟,位於焦作市近郊百間房鄉李貴作村北,西南距市區約5公里。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該廟創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年),當時殿宇巍峨,嗣後均有修復,現廟內建築多已不存,只有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大殿尚存。

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平面內柱全部減去,頂為單簷懸山式。大殿之前有一用青磚石條砌出的長方形月臺。大殿牆體除山面下部用毛石紅泥砌作外,其餘均以青磚白灰砌造,牆體自下而上收殺明顯。大殿正面安板門一合,門楣正面伸出四枚門簪。殿頂覆以灰筒板瓦,綠琉璃正脊雕有精美的龍、鳳、蓮花圖案,正吻殘毀。

大殿外簷柱計十二根,除山面四根為木質外,其他均為小八角石柱,柱頭間連以闌額,顯得狹高和扁薄。

簷下鋪作的配置,前簷當心間及兩次間均施補間鋪作一朵,而後簷則未施補間鋪作。補間鋪作系四鋪作單下昂計心造,用真昂,內轉四鋪作單抄偷心造,壁內僅用泥道栱一層,其上置三層單材柱頭枋,柱頭枋正面隱刻出?彎,上下層枋間嵌以散小斗。琴面昂,昂嘴扁薄,正面呈饅頭狀,昂下墊真華頭子。用單材耍頭,用材較大,材寬11.5釐米,材高17釐米,足材高23.5釐米。前簷柱頭鋪作亦為四鋪作單下昂,但用假昂與假華頭子,昂嘴有饅頭狀與五邊形兩種,耍頭後尾雕作?頭,上承四椽栿。餘結構同補間鋪作。後簷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下昂,用插昂,壁內用重?,其上置柱頭枋兩層,上下層柱頭枋間嵌以散斗,下層柱頭枋正面隱刻出?彎和駝峰形狀。插昂之下為真華頭子,華頭子後尾雕作?頭上承四椽栿。外跳之上未施令栱,而代之以替木。前後簷轉角鋪作相比,前簷轉角鋪作已出現了明清時期挑尖梁式樣,而後簷除使用單材耍頭外,東北角使用了一種極為少見的,猶如宋式劈竹昂反置的式樣,明顯早於前簷。

大殿梁架系草栿露明造,當心間梁架結構為平梁,通用四椽栿,前後用兩柱。脊瓜柱柱頭間連以闌額,其上置普拍枋,上承襻間,脊?與平?兩側分別用叉手、托腳承托,平梁頭砍作單材耍頭,平梁與四椽栿結點用駝峰襻間。由於四椽栿系自然彎材,束縫梁架平梁與四椽栿間距小,故未置駝峰,只用襻間,而兩縫梁架中所用駝峰的形式也是隨著四椽栿的彎曲而製作的。兩次間梁架結構為平梁、?牽,前後用四柱,其餘同當心間梁架。梁架構件上還可看到褪色的彩繪,昂尾、?、平梁、叉手、托腳均繪有朱紅色雲紋,?正面繪藍色太極圖案,而四椽栿內側繪朱紅色、外側繪白色。

根據大殿的結構做法和碑刻記載,可以認為,藥王廟大殿是河南現存的保留宋、金做法較多的一座元代早期建築。它舉折平緩、用材較大、內柱全減、結構簡練,表現了明顯的早期建築的特點,尤其是壁內僅用泥道栱一層,柱頭枋正面隱刻出駝峰的結構與做法在河南木構建築中尚屬首例。插昂系假昂的一種,這種結構在河南登封市的宋代初祖庵大殿上被採用,藥王廟大殿后簷的插昂系河南發現的第二例。後簷鋪作跳頭上不施令栱,而以替木代之,這種結構也屬少見,在河南還未發現第二例。另外,道教建築彩繪的內容多為八卦太極圖案,而像該殿將四椽栿一側繪紅、一側飾白來表現道家陰陽觀的方法也屬罕見。總之,藥王廟大殿是研究宋、金、元代木構建築的結構做法與繼承演變的重要實物,也是研究道家彩繪制度的珍貴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